洪安輝 雷偉東 吳杰賢 黃小良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臺山5292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源于內耳的眩暈性疾病,是由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激發體位”)時出現的眩暈癥狀,目前認為主要原因是內耳半規管或壺腹脊的耳石位置改變引起的,可以用手法復位的方法進行治療[1]。有研究表明,隨年齡增長BPPV 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后半規管BPPV(PC-BPPV)的發病率占80 ~90%[2]。Epley 手法是臨床常用的復位方式,但關于治療后是否需行體位限制提高復位成功率,加強復位效果和減輕復位后頭暈殘留癥狀,及減少癥狀復發及具體體位限制時間長短的影響尚仍有爭議。文章對比分析了體位限制24h 與72h 對Epley 手法治療PC-BPPV 效果的影響,以探討體位限制時間與治療效果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1 年4 月~2013 年12 月我院住院治療的PC-BPPV 患者73 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BPPV 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3]擬定的PCBPPV 診斷標準,男31 例,女42 例,年齡為45 ~69歲,平均(61.3±2.6)歲,首次就診時癥狀持續時間為1 ~24h,平均(6.15±1.06)h。發病次數:21 例首次發病,52 例發病>2 次。基礎疾病:17 例高血壓,9 例糖尿病,4 例慢性中耳炎,28 例高血脂。本組患者均了解并同意入組觀察。均已排除明顯腦器質性病變、精神異常、嚴重頸椎病、耳蝸損害癥狀、由其他因素誘發的眩暈癥狀者。根據體位限制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5 例)和觀察組(38 例),兩組年齡、發病次數、基礎疾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Epley 手法治療。患者于床沿取坐位,以后躺時頭部露于床外為宜,在術者輔助下迅速取仰臥頭懸位,下垂角度為30°左右。頭部向患側扭動45°,眼震消失后維持1min;頭部和軀干呈水平線向左轉90°,頭部下垂45°,眼震消失后維持1min;取坐位頭部向前傾斜20°,眼震消失后維持1min。治療后囑咐患者保持直立頭位,復位后盡量避免抬頭、低頭、彎腰,睡覺期間取半臥位,取軟枕置于頭部將其墊高。對照組體位限制時間為72h,觀察組體位限制時間為24h。
(1)兩組治療后3d 參照《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4]評估PC-BPPV 療效標準,顯效:無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無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未見明顯改善,長期反復發作;(2)隨訪9 ~12 個月觀察兩組疾病復發率及中位復發時間;(3)治療期間行DARS 評分(眩暈量表評分系統),評估內容包括站立,行走,定向等,每項6分,分值低者提示舒適度高。
數據輸入至統計學軟件SPSS19.0 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4.21%與對照組82.8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復發率和中位復發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舒適度評分為(11.03±3.2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6.69±2.15)分,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時間和舒適度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復發時間和舒適度評分比較
組別 復發率 中位復發時間(個月) 舒適度評分(分)觀察組 3(7.89) 7.10±1.52 11.03±3.25對照組 4(11.43) 6.78±1.71 16.69±2.15 x2/t 0.26 0.27 8.84 P >0.05 >0.05 <0.05
BPPV 是臨床常見的眩暈類型,其中以PCBPPV 的發病率最高[5]。目前,BPPV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耳石脫落入半規管內有關。Epley 復位手法是臨床治療PC-BPPV 常用方式,具有操作簡單、經濟、療效顯著的特點,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有學者指出,不同與Sermont 管石解脫法,Epley 管石復位主要借助頭部活動促使管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重新回到橢圓囊內,對半規管動力學的影響相對較小[6-7]。大量研究結果表明,Epley 管石復位治療可有效改善BPPV 眩暈癥狀,提高生活質量[8-10]。
目前,臨床上關于BPPV 患者行Epley 管石復位后是否行體位限制及體位限制時間尚存在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認為,復位治療后進行體位限制可提高疾病復位成功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然而,更多國內外學者認為,復位后體位限制與疾病治愈率和復發率無關。有的學者提出,體位限制對疾病治療無影響,但體位顯示具有一定的安慰劑效應,可能影響患者自我評估身體狀況[12]。
為了解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治療效果與Epley 手法治療后不同體位限制時間的關系,分為體位限制24h 與72h 兩組,發現本組研究中,兩組治療效果、復發率及中位復發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結果顯示,體位限制與Epley 手法治療效果無關。嚴韜等[13]研究體位限制對Epley 管石復位治療PC-BPPV 效果的影響,發現治療第10 天體位限制組治愈率為100%,非體位限制治療有效率為98%,與本組研究結果一致。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舒適度評分為(11.03±3.2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6.69±2.15)分,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 <0.05)。但觀察組DAR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有學者指出,Epley 管石復位治療期間行體位限制,可能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參與運動鍛煉、購物等活動,部分患者可能因無法適應睡眠體位而出現失眠癥狀,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4]。國內研究表明,手法復位治療后行體位顯著,患者需要在特定時間內保持頸部直立,若時間過長,可能造成頸部酸痛[15-16]。
綜上所述,體位限制時間與Epley 管石復位治療PC-BPPV 的復位成功率、癥狀復發率及復發時間無顯著相關性。數據顯示短時間的復位后體位限制(24h)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有利于BPPV患者的康復。考慮可能的機制是體位限制避免了激發體位的出現避免誘發部分耳石的移動,同時減少了出現劇烈的眩暈及伴隨的副交感癥狀在心理上對患者有良性暗示影響。更細致的原因還需積累更多的病例進行觀察總結。
[1] 齊志勇,張治平,呼和牧仁,等.突發性耳聾并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8):1981-1982.
[2] 譚俊,于棟禎,馮艷梅,等.復位治療椅輔助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2):109-111
[3]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BPPV 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4] 張素珍.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0-144.
[5] 李艷成,莊建華,徐瑾,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326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6):414-417.
[6] 鄧杉杉.改良Epley復位法聯合氟桂利嗪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68例[J].山東醫藥,2014,54(12):106-107.
[7] 劉興健,吳子明,張素珍,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Epley 手法治療[J].醫學研究雜志,2011,40(3):128-129,
[8] 張繼振.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耳石復位治療[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11):1027-1028.
[9] 張青俊,林彥濤,尚小領,等.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治[J].河北醫藥,2010,32(20):2880-2881.
[10] 周曉娟.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4):3082-3083.
[11] 楊睿,楊靜,康文藝,等.兩種不同復位方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36(3):181-182.
[12] 原紅艷,張淑香.藥物與耳石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23(1):82-84.
[13] 嚴韜,黃華棟,李冬輝,等.良性陣發位置性眩暈Epley復位后用與不用體位限制療效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4,16(4):590-591.
[14] 袁慧萍,宋永斌.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進展及心理評估[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3,13(4):420-423.
[15] 田穎,崔瀟,張濤,等.不同方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3):235-238.
[16] 于吉友,劉永海.不同耳石復位法應用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