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末珍,簡道林,譚先明,劉紅菊
(三峽大學仁和醫院,湖北宜昌443001)
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初探
池末珍,簡道林,譚先明,劉紅菊
(三峽大學仁和醫院,湖北宜昌443001)
醫學生人文素養是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是現代社會和醫學發展的迫切要求。通過對當前高等院校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建立評價標準等人文素養培育路徑。
學生,醫科; 教育,醫學; 人文科學; 人文素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的健康問題日益關注和重視。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更是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就使得高等醫學教育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醫學專門人才是高等醫學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也是高等醫學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醫學人才,除了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科學知識和過硬的業務能力,更需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濃厚的人文情懷,使其在承擔救死扶傷,守護健康的職責時,能更加關注患者的就醫感受,與患者進行融洽的溝通與交流,做到“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就需要醫學院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鬧”及傷害醫務人員惡性事件見諸報紙和網絡。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多為以下3種:(1)“醫鬧”惡勢力推波助瀾、造謠生事;(2)在現有條件下,醫學不能如人所愿包治百病,反映了醫學的局限性;(3)一些醫務人員在為患者服務時態度冷漠,語言生硬,缺乏人文關懷,導致患者家屬在治療失敗后采取極端手段發泄心中不滿。作為醫務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關注患者的就醫體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是避免該類惡性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今后將要面對的是不同背景、不同職業、不同地位、思想各異的不同患者,僅憑出色的醫療技術難以應對和解決復雜的醫患關系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育,將其培養成為尊重生命、有愛心、有同情心、德藝雙馨的健康守護者。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醫學教育必須加強文、理、醫多學科交叉融合和滲透,把職業道德和醫療技術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1]。《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指出,培養既有精湛醫術又有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是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目標[2]。所以,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既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面臨的緊迫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2.1 人文素養培育理念稍顯滯后,亟待更新 近年來,雖然很多醫學教育工作者逐步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性,但人文素養培育在很多高等醫藥院校中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在實踐中探索但缺乏現成可行的經驗作借鑒和參考。
2.2 人文學科課程設置有失合理,亟待完善 目前關于人文素養培育課程沒有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容易造成課程門類不全,難以形成體系[3]。其次,課程設置隨意性強,規范性差。如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文、史、哲、音、美等相關學科之間缺乏內在聯系。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及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如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社區衛生保健等存在內容重復、知識脫節等現象[4]。
2.3 人文素養教學內容比較單調,有待豐富 在很多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課程屬于選修課,醫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大部分院校開設了醫護禮儀、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等課程,但在醫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培育方面存在不足。
2.4 人文素養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有待改進 長期以來,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占據著主要地位[5]。近年來,PBL教學法、TBL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方法在醫學專業課程中逐步推進,但在人文素養培育課程中應用不夠。
2.5 人文素養評價體系存在缺失,有待建立 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潛在的,目前尚無量化評價標準,這就難以對開展人文素養培育狀況和效果進行考察和價值判斷[6]。雖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用測評的方法來考查,但無法看出其內化的程度;人文素質培育達到怎樣的標準和程度,尚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
3.1 更新教育理念,切實推進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工作 高等醫學教育院校要將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工作上升到理念的高度,樹立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綜合素質“三位一體”的醫學人才培養觀。通過開展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工作,幫助醫學生深刻理解醫學的人文內涵,提高對醫學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及醫學行為抉擇能力,從而把握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的正確方向,確保醫學技術永遠造福于人類。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貫徹落實在醫學專業課堂教學、臨床實踐教學等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尤其要通過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陶冶學生,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使優秀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從而將人文素養內化為醫學生的內在品格與行為習慣。
3.2 完善課程設置,改進臨床醫學專業中人文類學科課程設置 2009年,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文件),其中明確指出,高等醫藥院校要積極進行課程設置體系改革,構建醫學專業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因而,完善臨床專業人文類學科課程設置,在臨床醫學課程設置計劃中,增設一些系統的、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人文社科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如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醫學簡史等,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其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
3.3 豐富教學內容,突出醫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培育 教學內容是達成培養目標的載體,醫學教育應著重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和“4種能力”的培養。一是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能力。目前的醫患關系不是簡單的治療與被治療的關系。在為患者服務時,醫生不僅要評估患者的病情,還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等作出評估。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能力,調動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危急情景下處理突發問題至關重要。二是培養醫學生的移情能力。通過開展體驗式、場景式教學方法,讓醫學生能身臨其境進入病患角色進行感受,并能進行換位思考。三是培養醫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患者的就診過程需要各科醫生、護士及各醫療專業團隊相互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是醫學生今后在工作中能夠獲得創新與發展的前提條件[7]。四是增強醫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醫療有關的法律如《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等,是協調醫患關系的主要準則[8]。醫學生必須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才能在工作中正確地處理自身與患者及其他人員的關系,避免發生醫療糾紛。
3.4 拓展教學形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和非課堂教學的合力 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TBL教學法、PBL教學法的研究,探索情景式教學、直觀演示法等新型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在專業課教學中,不僅傳授醫學專業知識,更要將“育人”作為培養的重要目標,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合在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非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醫學生的熏陶和潛移默化影響。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感知,發揮著陶冶情操、培養興趣、磨煉意志、激發靈感和直覺、發展想象力等多種功能。學校應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如邀請知名專家或勞動模范到校開展講座,發揮榜樣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開展校園科技文化節、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辯論賽、書畫攝影展等社團活動及參與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多渠道、多途徑培養醫學生的素養和品行,形成強大的教學合力。
3.5 建立評價標準,加強人文素養評價體系的探索 人文素養培育工作目前尚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而要進一步完善該項工作,還需引入相應的評估標準和認證體系。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難以用量化指標來客觀評價和反映,但是人文素養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可以采取考核的方式進行。比如,在專業課程的考核中,增加5~10分的人文題目。加強評估認證體系的建設將有助于從制度上探索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途徑。
[1]杜曉平.提升醫科類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3(12):35-36.
[2]廖信偉.試析當代醫學生人文教育問題與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10,9(8):1132-1134.
[3]鄧宇驍,王曉昊,王飛,等.醫學人文素養及職業素質教育中亟待改進的問題[J].醫學與哲學,2011,32(2B):63-64.
[4]韓靜.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課程及其對我國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9(7):3.
[5]邢青松.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電大教育,1997(2):56.
[6]張偉,曹梅娟.護理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的構建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4,13(9):819-821.
[7]張莉,張俊祥,李旭文,等.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改革思路[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2):191-193.
[8]任桑桑.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7(6):425-42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59
B
1009-5519(2015)21-3345-02
2015-08-18)
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J2012099)。
池末珍(1975-),女,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醫院管理、護理教育及教學管理工作;E-mail:cmz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