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400052)
以反復低血糖昏迷為首發癥狀的2型糖尿病1例報道
李 莉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400052)
昏迷; 低血糖; 糖尿病,2型; 病例報告
低血糖癥常見于胰島素瘤、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藥源性低血糖癥等,而糖尿病早期晚發性低血糖癥并不多見。本科2014年收治1例以反復低血糖昏迷為首發癥狀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降糖藥物治療后未再發低血糖昏迷。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81歲。因“意識障礙 2 h”,于2014年 11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h無明顯誘因出現意識障礙、呼之不應,伴大汗淋漓,無口吐白沫、口角歪斜、流涎、尖叫、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癥狀。通知本院“120”,急查血糖1.8 mmol/L,給予50%葡萄糖注射液60 mL靜脈注射后,神志清楚,復查指血糖4.8 mmol/L,送入內分泌科進一步診治。患者于2014年6、7、9月份有類似發作情況,發作時血糖1.6~2.2 mmol/L,考慮為“低血糖昏迷”,在本院重癥監護病房(ICU)經治療好轉。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史,無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史,無手術、重大創傷史,無家族性及遺傳性疾病史。
入院查體:體溫(T)35.6℃,脈搏(P)82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壓(BP)130/70mmHg(1mmHg=0.133kPa)。發育正常,營養中等,體型偏胖,平車推入病房,神清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淤斑、蜘蛛痣、肝掌。全身淺表淋巴結均未觸及。瞳孔等大、形圓,直徑約0.3 cm,光反射靈敏。口角無歪斜、頸軟,無抵抗感,甲狀腺無腫大。雙肺氣腫征,可聞及散在干濕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2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肌緊張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癥。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隨機指血糖4.8 mmol/L。電解質:鉀(K)3.36 mmol/L,余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白細胞(WBC)10.0×109L-1、紅細胞(RBC)4.11×1012L-1、血紅蛋白(Hb)126.00 g/L、血小板(PLT)130.00×1012L-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GRA%)82.60%。尿常規:葡萄糖(++)。腎功能、肝功能、血脂、凝血、血(尿)淀粉酶、心肌酶、感染標志物等均正常。胸部CT示:(1)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2)右上肺陳舊性病灶;(3)冠狀動脈及腹主動脈鈣化;(4)掃描層面肝實質多發囊腫。上腹部CT示:未見明顯異常。
入院后給予供糖、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48 h內患者反復出現心悸、大汗、意識障礙等低血糖癥狀,指血糖1.6~2.8 mmol/L,低血糖發作時給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靜脈注射,并給予10%葡萄糖注射液持續靜脈滴注,48 h后未再發生低血糖。診斷胰島素瘤依據不足。行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空腹)7.11 mmol/L上升、(0.5 h)10.29 mmol/L、(1 h)13.15 mmol/L上升、(2h)9.64 mmol/L、(3 h)6.85 mmol/L。C肽釋放試驗:(空腹)3.30 μg/mL,(0.5 h)5.20 μg/mL,(1 h)7.00 μg/mL,(2h)9.00 μg/mL,(3 h)10.00 μg/mL上升。胰島素釋放試驗:(空腹)9.90 μU/mL,(0.5 h)34.50 μU/mL,(1 h)66.90 μU/mL,(2h)10.10 μU/mL,(3 h)44.1 μU/mL上升。
最后確診為2型糖尿病,反應性低血糖癥(進餐后期低血糖癥)。給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伏格列波糖0.2 mg,每天2次)、餐時血糖調節劑(諾和龍1 mg,每天3次)口服,隨訪5個月,患者血糖正常,未再發生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癥是一組多種病因引起的、以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過低,臨床上以交感神經興奮和腦細胞缺糖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征。按照傳統的Whipple三聯征,一般以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低于2.8 mmol/L(50 mg/dL)作為低血糖診斷標準[1]。
低血糖昏迷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昏迷原因之一,短暫的低血糖可導致腦功能不全,而嚴重和持續時間較長的低血糖可引起腦死亡,尤其是老年患者,因腦動脈粥樣硬化,交感神經系統對低血糖反應遲鈍,使患者出現無癥狀低血糖癥而發生昏迷[2],如不及時搶救,會危及生命。
引起低血糖癥的常見原因有:(1)藥源性低血糖,主要與不合理用藥有關。其中胰島素制劑和磺酰脲類及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較常見,非降糖藥中的水楊酸類藥物、β腎上腺能受體拮抗劑、奎尼丁、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也可引起低血糖癥[3]。(2)胰島β細胞增生和腫瘤等病變使胰島素分泌過多,致血糖來源減少,去路增加,造成血糖降低。(3)垂體前葉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使對抗胰島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胰島素分泌過多。(4)肝源性低血糖,肝細胞損害超過80%時,肝糖原儲備嚴重不足,糖異生發生障礙,空腹時易發生低血糖;糖原代謝的酶系功能失常或不足致肝糖原異生障礙引起低血糖;原發型肝癌伴低血糖的發生率為4.6%~30.0%,低血糖癥是原發性肝細胞癌較常見的異源激素綜合征的表現,多由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2所致[4]。(5)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患者血中有胰島素自身抗體,其發生與胰島素抗體免疫復合體解離、釋放游離胰島素過多有關。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均以血糖為診斷指標[5]。胰島素分泌有2個時相,2型糖尿病早期,胰島素的第一時相分泌就消失了,而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絕大部分會有胰島素抵抗,因此,早期第二時相分泌反而是增加的,只是峰值延后。進餐后,如果血糖峰值在胰島素峰值出現前,就有可能造成餐后低血糖。當進餐后的血糖高峰過后,與胰島素抗體結合的胰島素逐漸解離,其生物活性顯露,加上未與抗體結合的胰島素使血中胰島素濃度顯著增高而在餐后3~5 h引起低血糖[6]。本例患者是反應性低血糖癥(進餐后期低血糖癥),無典型的多尿、煩渴、多飲、多食、體質量下降,以反復低血糖昏迷為主要臨床表現,根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C肽釋放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可以確立2型糖尿病的診斷。因此,對于反復發生低血糖昏迷的患者,除檢查CT、磁共振、選擇性胰血管造影明確有無胰島素瘤外,還應完善OGTT、C肽釋放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已了解有無2型糖尿病、反應性低血糖癥(進餐后期低血糖癥)。
[1]苗志敏.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57-761.
[2]王永紅.糖尿病低血糖癥63例臨床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6,2(5):58.
[3]劉新民.實用內分泌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533.
[4]Service FJ.Hypoglycemic disorders[J].N Engl J Med,1995,332,1144-1152.
[5]中國糖尿病學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5.
[6]高瑩,楊建梅,高燕明,等.胰島素變態反應與低血糖[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2):145-14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70
C
1009-5519(2015)21-3366-02
2015-09-13)
李莉(1974-),女,重慶九龍坡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內科工作;E-mail:shibazic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