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李冬云
(閩南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歸因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歸因理論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管理、法制等眾多領域。大學生的歸因方式與其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均密切相關。高校教育管理人員要學習和掌握歸因理論,避免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出現偏差。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合理的自我歸因,必要時可以開展歸因訓練,幫助改變學生不良的歸因方式。
關鍵詞:歸因理論;歸因方式;大學生;高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1-0126-03
收稿日期:2014-12-0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過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編號:11YJC190033。
作者簡介:李冬云(1975— ),女,安徽亳州人,閩南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心理學。
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it is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law.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s done by 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indicate that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efficacy. Consequentl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learn and have a good command of attribution theory so as to avoid making mistakes in attributing students’ behaviors. In addi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should apply attribution theory into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to guide them conducting positive and rational self-attribution. When it is necessar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need conduct attribution training to help students change their defective attribution styles .

多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日益精細化和復雜化,這對高校教育管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如何把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細致地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員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歸因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歸因(Attribution)這一個概念來自于社會心理學,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并指出行為的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對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1]。20世紀4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開始研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尋求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為歸因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58年,海德出版了《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提出社會知覺和人際關系的認知理論,標志著歸因理論的誕生。
自此之后,眾多學者投入了對歸因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20世紀60年代,瓊斯(E.E.Jones)、戴維斯(K.E. Davis)和凱利(H.H. Kelly)對歸因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瓊斯和戴維斯發展和充實了海德的理論,提出歸因過程的“相應推斷理論”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他們認為:人們在認識和評判他人的行為時較少考慮外部因素,而更多關注的是內在因素,而從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一般不能直接得知他的內在傾向,這就需要一個歸因推斷的過程,即相應推斷。凱利提出的“方差分析模型”(Analysis of Variance Model)最引人注意,同時也引起很大的爭議。凱利認為:“如果某種條件存在,特定的結果也存在,這種條件消失,結果也隨之消失,那么這種結果就歸因于這種條件”。它擴大了原因的范圍,認為原因可以分為個人方面、環境方面和刺激對象方面三種,而人們做何種歸因取決于三種信息的組合,即一致性信息、區別性信息和連貫性信息的組合。這三種信息均包括高(H)和低(L)兩種水平,因此可以得到八種組合的情況。凱利認為根據這八種不同的信息模式,就可以對歸因做出精確的預測。
20世紀70年代,伯納德·韋納(B.Weiner)將歸因理論系統化和完整化,把歸因、情感和行為結合起來,使歸因理論的研究重點從歸因的認知過程轉到歸因的效果。韋納提出:在分析人的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時,不僅要分析已知的、特定的原因,還要研究潛在的歸因維度。他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外歸因、穩定性-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不可控制歸因。在對個人成敗歸因的研究中,韋納發現:一般人對自己行為的成敗進行歸因時會涉及到六種原因:努力、運氣、能力、任務難度、身心狀況和其他,其中以前四個原因為主,后兩個原因為輔。此外,個體的差異(個性特征、個人經歷等)影響著他對成敗的歸因;個體對成敗的歸因將會影響他對未來事件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體對未來事件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其后續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自那之后,歸因的認知過程和歸因效果的研究都得到了擴展和深入,歸因理論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被運用于家庭、教育、醫護、管理、法制等眾多領域。
二大學生歸因方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在學習和工作中,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歸因。就大學生而言,由于客觀條件和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大學生在歸因時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偏差,進而影響到其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因此,積極、合理的歸因方式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學業進步,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已有研究表明[2]:大學生傾向于把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成功和失敗歸因于能力和努力(即內部原因),而較少歸因于任務難度和運氣(即外部原因),這說明大學生的歸因方式總體上是積極、合理的。
歸因方式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均密切相關。研究發現[3]:如果大學生傾向于把負性事件的發生歸結為外在的、局部的和暫時的原因,而把正性事件的發生歸結為內在的、整體的和持久的原因,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反之,如果大學生傾向于把負性事件的發生歸結為內在的、整體的和持久的原因,而把正性事件的發生歸結為外在的、局部的和暫時的原因,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則較低。
作為個體生活質量的核心變量,主觀幸福感也受到個體歸因方式的影響。研究表明[4]:不同歸因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總體及各層面的預測作用不同,個體將事件歸因于特殊性比歸因于普遍性更容易產生主觀幸福感。這是因為歸因方式合理的個體不會將失敗事件泛化到其他情境中,能夠更好地認識失敗事件帶來的消極情緒,對未來的應對充滿希望與自信,從而主觀幸福感提高。另一項研究[5]則發現:當個體將成就行為歸結于自身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時,則會體驗到較強烈的滿足和幸福感;如果個體將成就行為歸因于機遇、運氣等外在因素,無論成功或失敗,所體驗到的幸福感都較低。
歸因方式還影響到個體對于自我效能的評價。研究發現[6]:效能信息通過歸因等認知活動的加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產生。雖然活動結果和他人評價影響個人的自我效能,但人是有自主性的生物,有自己的思維分析邏輯,不會僅被結果的成敗所強化,因而很大程度上受個體對于先前活動結果和他人評價的歸因分析的影響。只有當成功被歸因于能力這一內部的、穩定的因素時,個體才會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個體則會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當成功或失敗被歸因于運氣、機遇等外部、不穩定的因素時,難以動搖或改變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三歸因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歸因是一種比較穩定的人格變量,積極、合理的歸因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員不僅要學習和掌握歸因理論,還要把歸因理論靈活運用到學生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
歸因這一心理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對人們的情緒、期望和行為都會產生影響。高校教育管理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并用這些觀點和信念去解釋學生的行為,而這種對行為原因的理解和對行為結果的歸因往往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對學生的期望和之后的行為。因此,教育管理人員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歸因時,要避免出現主觀、僵化的思維模式,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力求客觀、全面地理解學生的行為。
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歸因會使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從而對個體以后從事成就任務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不良的歸因方式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和錯誤的行為,而不良的情緒如果不加以緩解,錯誤的行為不加以糾正,則會進一步強化不良的歸因方式,造成惡性循環。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人員經常會接觸到在歸因方面出現不良傾向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教育管理人員要善于運用歸因理論分析學生出現不良傾向的原因,并對學生進行歸因方面的指導,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合理的自我歸因。
歸因訓練就是通過一定的訓練程序,使個體掌握歸因技能,改變原來不良的歸因方式,形成積極、合理的自我歸因。歸因訓練可以分為兩種:錯誤歸因訓練與再歸因訓練。有關研究[7]結果表明:這兩種歸因訓練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此,教育管理人員可以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針對歸因方式出現不良傾向的學生開展心理訓練,讓學生在團體中通過觀察、體驗和學習,重新認識自己的歸因方式。同時,通過培訓教師的指導,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歸因方式。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比較復雜且存在差異,那么,在進行集體歸因訓練的同時也要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參考文獻:
[1]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楊直.大學生成就歸因特點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李成齊.大學生歸因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楊青,許偉裕,韓麗萍.大學生自尊、歸因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1).
[5]郭英,陳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歸因方式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
[6]劉永芳.歸因理論及其應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7]韓仁生.中小學生歸因訓練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8,(4).
Attribu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LI Dongyun
(School of Oversea Education,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Key Words:attribution theory; attribution styles; college student; university management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