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虎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與文化形象”國際研討會綜述
■孫振虎
2014年11月28日-29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會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國際期刊《ICCC(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年會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與文化形象”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文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等領導,以及60余位海內外知名學者、實踐家和15位青年學者出席研討會,組織參加了兩場大會。研討會由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郭運德研究員主持,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楊耕教授致辭,與會專家們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傳播的歷史、現狀與問題,分析了其中的碰撞與沖突;探討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道路,為基于新媒介的“第三極文化”跨文化傳播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共謀“第三極文化”的發展路徑。這次研討會是“第三極文化”理論與實踐的新里程碑。
在大會主題發言中,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黃會林指出“一帶一路”是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成功實施國際傳播的經典路徑,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格局做出的獨特貢獻,是早期中國文化這一極與歐洲文化、美國文化互融互通的橋梁。她結合當下對“第三極文化”理論進行了再思考。“第三極文化”是為天地立心,其理論可看作是良知:一方面是理論訴諸良知;另一方面是良善的用心。“第三極文化”理論的學理和實踐是合一的。“第三極文化”是浸潤著濃厚中華文化精神的理論,是對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自覺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理學家秦伯益總結中國當前面臨著四種文化糾結,提出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融合為“第三極文化”。《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從文化戰略選擇方面設想了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中華文化“嵌入”模式,要以一種差異化、陌生化的傳播方式使傳播變得更加個性化、風格化、即時化和交互性。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辨析了文化傳播的自信力與創新思維,以中國電影作為例證,指出要借鑒好萊塢,但超越更需要本土的、第三極文化的特色。創意是文化的核心,要立足本土文化的傳統和影響,中國文化才能自然地走出去。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夏潮通過論述明清耶穌會士的文化傳播,以他們的傳教實踐啟發我們今天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轉換話語體系,與其他文化互動時要切合受眾心理,融入傳播地的生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陳犀禾教授從第五代早期電影中的中國形象談建構中國、傳播中國、讀解中國,傳統的價值和模式在國際傳播中要思考其某些局限性。中美電影節主席蘇彥韜介紹了中美電影節的堅持、傳播、認同、品牌,再造跨越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研究員指出國家文化形象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歷史與現實應當相互通約與整合,傳統文化亟需與當代文化對接與縫合,以期獲得當代存在方式。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榮譽研究員阿德里安·馮韋什特(Adrien von Ferscht)從中國出口銀器的歷史與現狀,得出中西方文化分裂與讓人震撼的文化損耗,提出通過電影與社交媒體復興某些瀕于消逝的中國文化場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強調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根,光靠拼音了解漢字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靠形、音、意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大學亞洲與中國研究中心席格倫 (Gary Sigley)教授勾畫了茶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圖景,茶是中國文明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但茶文化交流及其產業在目前正面臨嚴峻的挑戰。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長江(Frederick Lau)教授探討了音樂的時間和空間向度,分析了中國地域音樂在多種傳播情形下觸發的身份認同問題。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彭吉象教授從電影、動漫、繪畫、建筑、舞蹈、音樂、2008年北京殘奧會閉幕式、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個方面,闡述了一定要用現代的藝術語言體現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林肯大學資深教授布萊恩·溫斯頓(Brian Winston)從莎士比亞的文化傳播以及歐洲電影對國家形象塑造的歷史過程,談到了藝術真實的表達比偽裝的操縱更可信的命題。
在圓桌論壇環節,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常務副主任戴元初基于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社會地位感知的民意調查數據,判斷中國國際形象的國際認知和自我感知是存在差異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牛雄發問如何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結合再向世界傳播,在建筑空間上是有所體現的,進而設想了文化復興與空間發展戰略。《中國藝術報》社長向云駒主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角度談文化傳播,推出風俗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的關注度最高,并就春節節日海外傳播進行了觀察與思考。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許柏林談了關于價值觀問題的幾點思考,價值觀就是人觀,核心價值觀就是人的命觀,一定要突出個體,建立人的主觀秩序。影視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指出中國電影正進入黃金機遇期和發展關鍵期,但好萊塢電影大兵壓境,中國電影在創作過程中,要在人物境界、藝術表達、題旨意蘊三方面提升內力。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用數據確證了互聯網是電影產業錦上添花的延展,為電影提供了極大的網絡空間,但中國還缺乏相應的機制和商業模式支撐。中國傳媒大學曾慶瑞教授指出當前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存在混亂,面對“文化冷戰”和“文化塌陷”,影視作品在創作時要建設和維護自己的文化形象。
青年學者高永亮從話語方式切入,指出網絡話語權的生成使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和知識精英話語壟斷媒介話語權的局面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麥克·戈(Mike Gow)分析了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別,美國夢在電影中會表現更多階層的夢想內容,而中國夢是比較一致的強國夢想。張久安指出,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引人注意,模式吸引別人之后,文化自然有吸引力。文化的符號、景觀,應去意識形態化。王鈐講述了一位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游記里面關于中國形象的復雜、矛盾建構。鞏述林通過新聞報道的量化內容分析,找到強化這種犯罪報道的原因,并闡釋了在中國報紙犯罪報道中性別特征被正常化的過程。
在圓桌論壇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提出,企業國際化能夠有效推動文化的傳播創新,要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做文明企業,幫助樹立文明國家的形象。北京電影學院黃式憲教授認為在鼎足而立的大三極之間,呈現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張力關系,以東方主體智慧融入世界文明的現代進程,用中國智慧與中國道路力爭贏得我們民族自身的話語權。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王宜文教授認為第三極文化理論的提出,就是要構建一種具有原生性、創造性、有生命力的文化形象和話語體系,就是要挖掘中國文化里那種真正有生命力和創造性的內涵。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教授總結了當前藝術文化交流中的三種類型和現象,在藝術走出去時,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創造和途徑。
《電影藝術》雜志原主編王人殷指出要加強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滲透入電影,構成中國電影的民族形式和特質。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認為紀錄片是一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媒介形態,要在視聽語言方面做到同期聲、自然光、無解說、無音樂、無觀點,才具備國際傳播力。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主任編輯周曉麗認為動畫的場景設計、人物造型設計可以內核承載中國傳統價值觀,外在輔以孩子們容易接受的動畫形式。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池峻總結了梅蘭芳訪美文化傳播的歷程,可以見出其傳播內容彰顯純正的中國文化精髓,傳播方式力求通達無障礙的國際間溝通。
青年學者們在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方面有較為集中的討論。石小溪認為中國電影業的票房分配上存在七個方面的問題,導致近年來國際間分賬沖突與國內電影企業間出現摩擦,這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全面升級過程中的巨大障礙。李晗指出中國電影類型片已得到市場認可,類型化創作推廣標志性城市影像,也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一種策略。田亦洲注意到“新都市電影”的崛起,其空間敘事策略主要表現為跨地流動的景觀呈現、內需主導的市場訴求以及重返中央的文化想象。維多利亞·齊斯提亞科娃(Viktoriia Chystiakova)梳理了四年來中國電影輸出的數量、票房和口碑,分析了重點影片中的人物、社會性、價值觀、愛情觀、功夫傳統、女性形象和現代轉型等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
有幾位青年學者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做了個案論述。倫敦國王學院青年學者劉菲英認為中國女性形象研究中所形成的套話與反套話都是歪曲和誤讀。喬納森·弗格森(Jonathan Ferguson)對《大同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進而發問國家應該主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還是謹慎遵循本國的發展規律。崔亞玨認為“中國雅歌”體現了“第三極文化”的自信,是一種文化國際傳播的創新努力。
在“三極對話”互動環節,參與對話嘉賓有賈磊磊研究員、彭吉象教授、席格倫教授和劉長江教授。
席格倫教授對“三極”表示不解,對澳大利亞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表示疑惑。彭吉象教授從電影角度分析了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兩極,中國電影尚徘徊在這兩極之間。劉長江教授認為“第三極文化”并非是一種排序,而是代表三個不同的極點,中間有很多空間。賈磊磊研究員表示,“第三極”不是一種排列,“第三級文化”借用了地理學概念,用于文化概念上是成立的。
賈磊磊研究員指出中國的一些概念在傳播的時候受到一些誤讀或者曲解,有兩個障礙應破除:沒有共享的文化符號系統;易用模式化來套用一種文化。劉長江教授指出,把對方的文化也要搞清楚,才能采用最適合的語言來表達和傳播。大家都感到中外交流中語言互譯還不暢,迫切需要組織力量編撰中英藝術學理論大辭典或中英學術大辭典,把有歧義、不規范的表述統一整合出來。郭運德研究員把文化傳播的特征總結為兩個方面:地域塑造文化;文化塑造地域。文化誤讀有各方原因,更多的還是當前我們傳播的內容是一廂情愿的。
布萊恩·溫斯頓(Brian Winston)的發言問及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賈磊磊研究員明確指出,經濟和文化是有相對獨立性的。彭吉象教授則認為布萊恩教授的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精神文化不能完全離開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不能完全脫離政治經濟,但文化本身又是獨立的,特別是藝術完全可以作為民間交流工具。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