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喜雪
淺析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問題與思考
■仇喜雪
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一度曾是國際熱議話題。時至今日,發展中國家所期待的“公正”“自由”等普適價值的新秩序不但沒有形成,相反,在一輪輪科技革命下,壟斷領先科技的核心國牢牢把控傳播霸主地位,新秩序民主化進程步履維艱。
新秩序替代舊秩序是一種制度變遷,是國際傳播制度的均衡—非均衡—新均衡動態變遷過程。現存秩序的非均衡表現為新秩序作為可選擇的目標制度可能增加社會總產出,增加了傳播主體特別是非核心國潛在福祉,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狀態下大多數分散的、個體的人或國家對傳播制度的需求偏好。但秩序變遷能否發生,最終取決于傳播主體之間的博弈。
1.影響國際信息傳播秩序變遷的制度需求因素分析
一些外在條件的變化,比如市場規模、技術進步、知識積累、制度選擇集合變化等因素的沖擊,對秩序變遷需求產生影響,進而打破原有制度均衡:
第一,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規模的擴大創新了舊秩序外的潛在利潤。“潛在利潤”是基于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分工與合作共創的“合作剩余”,是制度變遷的重要誘因。但在舊秩序下欠發達國家缺乏合作動力,需要新秩序指導新合作以獲取“潛在利潤”。但對壟斷國則意味著需放棄一部分舊秩序下壟斷利潤(獲取潛在利潤的成本)來獲取新秩序下潛在利潤,因此,會否放棄舊秩序接受新秩序,取決于壟斷國的成本收益權衡,當潛在利潤高于成本,傳播壟斷國也會成為新秩序的需求者。
第二,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在傳播領域發生的邊際收益呈遞增性,形成馬太效應,贏者通吃,強化壟斷。因此控制互聯網傳播技術是壟斷國擴大和操縱全球傳播市場規模的有利手段;但同時互聯網也可導致小型信息設備與大型信息網絡展開競爭,明顯降低信息服務的壟斷特征,成為非壟斷國翻轉的機遇和利器。傳播技術革命大大降低了傳播信息的成本,使復雜的組織形式有利可圖。跨國公司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所創造的經濟機會的組織回應,產業鏈的平面鋪展,使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在跨國公司水平產業鏈各環節中嵌入,實現跨越式發展。另外,全球化及跨國公司的發展形成利益共生格局,比照以往歷史,經合組織等因戰爭沖突導致國際投資和貿易破裂的風險變小,明目張膽的排外歧視大為減少,為傳播新秩序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偏好的改變。資本主義民主的發展,強化了各國民眾對民主自由的偏好。二戰后民族國家民眾覺醒,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同情和幫助發展中國家民眾。偏好的改變導致利益判斷的變化,意味著舊秩序不能與這種利益判斷相符,新秩序成為人們改變利益判斷的客觀要求。
第四,制度選擇集合的變化。如果說原來的制度選擇集合里只有舊秩序,那么當下又增添了尚不完善的新秩序選項,該選項被提取出來供人們進行比照和選擇。
2.影響國際信息傳播秩序變遷的制度供給因素分析
制度供給即新秩序以何種方式被提供出來,是供給主體設計和推動秩序變遷的活動,是供給意愿和供給能力的結合。影響制度供給的因素包括:憲法秩序、現行的制度安排、知識積累以及當權者的利益等。
第一,憲法秩序。國際信息傳播領域的“憲法秩序”是國際傳播法。但傳播弱國以此應對傳播霸權沒有殺傷力,因為這個武器要起作用,必須依賴于國際傳播法強大的立法機關、公正完備的國際傳播法以及權威的國際執法者,而這個國際執法者是不存在的。另外,傳播強權國以外的國際社會一盤散沙,國際傳播交往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受不到實際性懲罰,致使強權國權衡違法獲益大于違法成本時,就鋌而走險。而實際上國際傳播法主要是一些散見的公約、條約、宣言、道德規范等等。在國際傳播新秩序討論最輝煌的時期,不結盟運動國的訴求也僅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主要論壇討論新秩序供給。因此,在現有憲法秩序下傳播弱國進入政治體系成本高昂,傳播弱國無力支付新秩序“憲法秩序”的修訂和相應規則的設計、組織和實施成本,建立新秩序立法基礎的制度供給存在較大難度。
第二,現行的制度安排。作為初始制度安排的舊秩序會強化對現存秩序的刺激,形成新秩序變遷的“路徑依賴”。在秩序供給上,表現為傳播壟斷者竭力維護現存秩序帶來的壟斷利益,防止新秩序變遷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也就是說新秩序建立需要清除舊“場地”,開辟新“道路”,需要支付的成本,傳播弱國無力承擔,導致新秩序供給遇到障礙。
第三,知識積累和社會科學的進步。當社會知識進步時,供給曲線也會向右移動。因為社會知識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擴大制度安排的選擇集合范圍等,從而減少了制度實施成本。知識積累會幫助人們科學地辨識新舊秩序的優劣,交易成本的高低,并用新知識使實際的制度和規則更準確地接近傳播秩序變遷的目標。
第四,當權者的利益。傳播舊秩序領域的高度壟斷集權只有在新秩序變遷方向符合他們的利益時,他們才會激勵參與或主導新秩序的供給。
之所以強調對合作特征新秩序的需求,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使舊秩序缺乏制度效率。當今國際經濟相互依賴空前增強,作為信息傳播媒介和載體的跨國公司通過體驗引進的、已經顯示正效益的模式,以便利的方式學習提高生產生活水平的概念和創意。另一方面那些需要全球性集體行動的重大生態威脅日益逼近,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多邊合作行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解決此類問題,發展陷入困頓。因此,一方面是國際經濟和自然環境相互依賴的強化,壟斷領先技術的發達國家主導了合作與合作剩余的分配。另一方面,卻表現為在商貿、生態等方面的敗德行為。
信息傳播技術對經濟全球化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互聯網技術大大地降低了遠距離信息傳播的成本,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信息傳播更加便利快捷、不受時間地點制約,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舊秩序下的傳播強權繼續壟斷信息供給的成本,同時也為新秩序的產生提供了一些新的機會。現今秩序下,核心國利用占絕對優勢的通訊設施,信息資源和傳播途徑“侵占”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所以,發展中國家往往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文化安全等考慮來保護自己,經濟上表現為阻撓國際貿易和國際支付等,這就造成了沖突,雙方缺乏信任,合作難以進行。發展中國家無法得到持續的國際合作和發展援助,使經濟落后的狀況由于缺乏信任而進一步惡化。
制度變遷是復雜的,既有帕累托改進,也有卡爾多改進。帕累托改進意味著每個利益主體福利改進而較易發生,卡爾多改進則意味著有的利益,主體受益有的則受損,博弈可能更加激烈。但即使是帕累托改進,由于受益主體成本收益不對稱,制度變遷也未必能發生。上世紀90年代,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工業國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教科文組織試圖通過自由市場主義來解決信息傳播領域的問題,重構信息傳播秩序。2003年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時以市場信條為特征的國際傳播新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秩序偏好者對美國的敵對態度。但新一輪的博弈展開了:新秩序偏好者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傳播主體應該擁有同等權利并從新秩序中獲益,媒體應該自由客觀地反映世界本原的豐富性。但新秩序偏好者很快就發現了美國的偽善,傳播領域的自由市場主義僅僅是一個幌子,商業利益才是根本目標,國外通信和傳媒寡頭兵臨城下,利用衛視、互聯網等傳播技術,他們不擇手段地進行歪曲事實攻擊和瓦解東道國。此輪博弈,新秩序支持者再次敗陣。之后報復更嚴格的審查制度,甚至監禁記者,這反過來又成為美國攻擊這些國家政府的鐵證,而最嚴重的后果則是新秩序的真正支持者無力再發起一場運動來遏制傳播領域的新霸權主義,也無力再挖掘和培植新秩序潛在的支持者,更有效率地傳播新秩序不能被供給出來,這是一場卡爾多改進的博弈,道路艱難而曲折。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趙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