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中鋒
論出版文化的價值*
◎ 董中鋒
從價值的存在形態可將出版文化價值分為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制度價值。出版文化價值的創造源自于人的文化需要,創造的方式是由中介來實現的,而中介實現的基本途徑就是出版實踐。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內容包括出版文化的物質價值創造、精神價值創造和制度價值創造。出版文化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出版的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文化創新三個方面。
出版文化;價值類型;價值創造;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因此,價值屬于關系范疇,是客體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關系。同樣,文化價值也是一種關系,是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一定文化需要的屬性。它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能夠滿足某種文化需要的客體,二是某種具有文化需要的主體,當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發現并占有能夠滿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對象時,文化價值關系就出現了。文化價值是社會和社會實踐的產物,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這種文化需要只有通過人們的文化創造活動才能得到滿足。出版文化價值也不例外,它除了具備一般文化價值的特性以外,還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出版文化價值可根據不同的標準分類,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別。這里,我們從價值的存在形態將出版文化價值分為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制度價值。
1.物質價值
出版文化的物質是人們為了滿足出版的需要而創造的自然界里所沒有的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出版文化的物質價值是人們運用一定的生產工具在出版活動中創造的能夠滿足編輯、復制、傳播精神文化產品的物質需求。
出版文化的物質價值主體是出版人。物質價值是出版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創造出來的,表現為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這不僅是出版人,也是一般人與動物在滿足需求方面的根本區別。動物是適應環境,依靠本能利用現存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人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能進行真正的生也就體現在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①價值主體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這種創造性活動不僅創造出了出版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出版人在出版活動中的物質需求,而且還創造了物質生產資料,以滿足出版人因自身的局限所帶來的需求。
由于出版人在出版文化活動中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所以出版文化的物質價值也有多樣性。物質價值是出版文化活動中基本的價值形態,是構成其他出版文化價值的基礎,離開了一定的物質價值成果,其他的價值創造和實現就不可能。
2.精神價值
出版文化的精神價值是指客體與出版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效用關系。從價值功能上看,它能夠滿足出版人的精神需求,解決出版人精神生活中各種缺失的問題;從價值的消費形式來看,它并不因為被消費而減少價值,相反,它在被消費中可以得到豐富和發展,消費得越多,其價值體現會越大;從價值創造來看,對精神價值占有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與出版人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往往不成正比,有時付出的多而獲得的滿足少,有時付出的少而獲得的滿足多;從價值資源來看,它不會像物質價值那樣存在資源枯竭的問題,相反,通過繼承和發展,可出現良性的增長。
出版精神的精神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是社會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出版人獨有的價值取向、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經過抽象和提升成為出版行業的‘類人化品格’。其中,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是出版精神的具化,而基于服務生發的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社會責任,則內化為出版精神的核心”②。出版精神蘊含在出版活動之中,往往通過出版人的追求和出版物的品質體現出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出版精神包括出版的個體精神、出版的集體精神和出版的時代精神,三者相互包容、相互激勵,共同構成一個在追求文化理想過程中滿足出版需要的精神整體。
出版文化精神既有超越性和超前性的特點,又有塑造、培養和形成主體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的功能,其精神價值也就體現在其特點的彰顯、功能的發揮之中。
3.制度價值
制度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③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其特定的制度體系,任何一種制度都是用來限制人們的行為規則的,因此制度是需要執行的。或自覺執行,或強制執行,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執行,其價值都是一樣的,即都在于滿足人們對社會穩定、和諧、協調發展的需要。出版制度也是如此,它在規范出版人的行為、滿足出版人出版需要的同時,形成了特有的規制。出版制度是在出版文化發生后形成的,“任何一種制度的形成都無法擺脫文化,文化對制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制度的形成具有自然演進和理性建構兩種基本方式。不管哪一種方式,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④。制度中有文化,文化中有制度,但制度和制度文化是有區別的,制度文化作為文化的制度層面比制度有更濃厚的文化色彩,它關注的是文化系統中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相容性、協調性和互補性,且采取文化學的方法將制度作為一個單元進行文化分析,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制度和制度文化等同起來,或簡單地在兩者之間加以轉換。
文化系統是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的,而制度文化又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傳統、習慣、經驗與知識積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層面;二是理性設計和建構的制度文化的高級層面;三是包括機構、組織、設備等的實施機制層面。其中,制度文化的基本層面是一個自生自發的規范層面,反映著價值觀念、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的高級層面則是一個人類有意識的、有目的的理性設計和建構的制度層面,反映著一個社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經法律制度確認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正式制度層面。制度文化的基本層面與高級層面相互統一、協調一致,是實現制度文化功能的關鍵”⑤。根據出版文化的特點,我們將出版文化的制度分為兩個層面,即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國家、政府、組織、部門、機構所設計和制訂的帶有強制性的制度,一般可分為法律制度、規章制度、規范制度等。非正式制度類似于美國著名學者諾斯所說的“非正規制約”,來源于社會所流傳下來的信息以及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部分遺產,如傳統、觀念、風俗、習慣、經驗、知識等,均屬內在的制度和演進的制度。
出版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出版文化價值的創造。那么,出版人為什么要創造出版文化價值?出版人通過什么途徑創造出版文化價值?出版人創造出版文化價值的內容有哪些?這是需要我們認識和解決的問題。
1.價值創造的緣起
一切價值都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創造的。“所謂價值創造就是人們從自己的需要出發,通過實踐活動在一定的客體和主體之間建立起某種效用關系,也就是價值關系。”⑥出版文化價值的創造源自人的文化需要。人類經過進化和發展,創造了具有文化內容的價值主體;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傳播活動日益高級化和復雜化,滿足人類文化需要的出版活動應運而生,出版文化價值的客體也就出現了;在出版實踐活動中,出版文化的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從而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價值關系;隨著出版業的發展,出版文化價值主體的素質與能力不斷提高,價值客體的品種不斷增加、品質不斷優化,同時建立起來的價值關系越來越豐富,出版文化也就越來越能滿足人的需要。有了文化的需要,人類才進行出版文化的勞動;有了文化的需要,人類才進行出版文化的生產;有了文化的需要,人類才進行出版文化的創造。正是人類的需要決定了出版文化的價值創造,所以人類文化需要的多樣性導致了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豐富性,人類文化需要的永恒性導致了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永久性。
2.價值創造的途徑
價值創造是由中介實現的,中介就是價值創造,所以價值創造的基本途徑就是實踐。對此,馬克思早有論述,他在論述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時說:“在分配中,社會以一般的、占統治地位的、規定的形式,擔任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中介;在交換中,生產和消費由個人的、偶然的規定性來中介。”⑦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中介運動”,生產中介著消費,消費也中介著生產;每一方表現為對方,以對方為中介。他不僅重視中介的作用,而且肯定中介的地位。馬克思的中介理論對我們認識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途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出版文化價值創造也是由中介來實現的,而中介實現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基本途徑就是出版實踐。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如果說得具體一點,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主要途徑有三個:一是編輯活動,即人類對精神成果進行生產和傳播的行為,包括收集材料,編輯作品,將作品規范化、載體化,并引入他人的精神領域。二是復制活動,即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等方式將作品制作成多份的行為。三是傳播活動,出版傳播活動主要是發行,即出版物的流通環節或銷售行為,包括出版物銷售的各個環節。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主要途徑也體現了出版的本質屬性。
3.價值創造的內容
從理論上講,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少種出版文化的需求,就有多少種出版文化價值的創造,所以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內容是豐富的、多樣的。一般來說,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內容包括出版文化的物質價值創造、精神價值創造和制度價值創造。根據出版文化的實際,我們發現,一些最具特點的價值創造內容主要有這樣三點:
第一,促進文化積累的價值創造。人類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上一代把經驗、傳統、習俗、知識、技術、思想、理論、方法等傳遞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又通過自己的實踐,不斷加以補充、豐富和發展,使新質文化不斷創造、不斷積累。正因為如此,文化也就越來越豐富和多樣,人類也就越來越聰明和文明。在這個過程中,出版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出版使文化內容的保存增加了新的可靠的物質載體,且讓個體思維的成果變成了集體的知識,所以說“社會的文化積累反映的是社會所擁有的文化內容的總和,而出版活動是針對社會上已存在的有價值的文化成果進行的復制與發行活動,這種文化成果可能是歷史上已存在的出版物,也可能是人們新創造的并記載下來的文化成果。因此,出版活動本身并沒有增加或減少社會的文化內容總和,并非文化積累。但是,出版活動能促進文化積累”⑧。出版雖不能增加文化積累,但可以促進和改善文化積累,通過出版所進行的文化積累的過程是文化凈化與文化提純的過程,是文化價值積累的過程。
第二,組織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是人類圍繞符號而展開的尋求和創造意義的活動,當生產者通過編碼表達的個人意義對社會具有全新價值時,才表現為淺在層面的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當生產者所表達的獨特意義突破了傳統的編碼規則而被社會認可和理解時,又表現為規則層面的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出版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生產的價值創造,其“組織”的特點非常明顯,組織、選擇、加工、設計、規劃文化生產是出版文化價值創造的重要內容。
第三,從事文化傳播的價值創造。出版活動是對已存在的文化成果通過復制并以發行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傳播,因此,文化出版是出版的本質屬性,離開了文化傳播,出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由于文化豐富多彩,社會對文化的需求又千差萬別,所以以出版為載體的文化傳播也多種多樣。文化傳播得越廣泛、影響越深遠,所創造的文化價值就越大。
出版文化價值是通過出版實踐獲得的,要實現出版文化價值,就必須對出版文化的方向做出選擇,這種對價值實現方向的選擇,就是出版文化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加以驗證和修正,因為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有些困難通過人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從而使價值得到實現;有些困難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或是違背客觀規律的,這就需要對既定的價值取向加以修正。出版文化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文化創新。從含義上說,傳承是保留舊文化,創新是創造新文化,傳播是散布新舊文化。從聯系上說,沒有文化傳承就沒有文化創新,沒有文化創新就沒有文化傳承,而文化傳播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推動力量。
1.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是文化在時間上世代傳遞的過程,因此,它既有穿越歷史的共性,又有特定情境的個性。文化傳承強調文化從一代到另一代的縱向傳遞,同時也不排斥橫向傳播,但縱向傳遞是其核心。文化傳承既包括主動的、自覺的傳承,又包括被動的、不自覺的傳承,它涉及人的認知體系、知識體系和表述體系,其中“觀念”和“行為”是最突出的表現形式。無論采取什么方式,無論利用什么形式,文化傳承都需要有效,需要自覺,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傳承,才可能是有效的。
出版物是人類對文化進行傳授和繼承的載體,是出版人自覺地進行文化傳遞的產物,因此,出版文化傳承是出版的重要使命。人類的思想就是靠出版物保存下來的,沒有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努力,再深刻的思想也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文化也是靠出版物延續下來的,沒有以出版的方式連續不斷地將文化固化和物化,再燦爛的文化也會湮沒在有限的記憶里。由于出版活動自身不能進行文化積累而只能促進文化積累,所以文化積累不能作為出版文化的價值取向;又由于出版可以完好地保存文化、流傳文化,所以文化傳承是出版活動的重要目的。
2.文化傳播
由于出版人通過出版物對文化進行廣泛散布,所以文化傳播成為了出版的本質屬性。出版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出現的,是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出版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不乏一定的經濟性,但它始終是一項文化事業。盡管出版的文化內容在各個歷史時期各不相同,在出版的過程中也有泥沙俱下的情況出現,但出版的內容從總體上看是代表著時代發展方向的,是與當時先進的文化相關聯的。因此,出版與先進文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的新陳代謝越來越頻繁。被稱為“文化中的文化”的出版,也同樣存在著文化的新陳代謝,即使是整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其間也要融入時代的內涵,體現現代社會的文化精神和先進文化的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版在傳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出版自身來說,某些出版者在文化價值取向上出現了自我迷失:對經濟運作的強調超過了對文化內容的強調;對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經營意識的強調超過了對文化意識的強調;對市場的強調有的被簡化為順應市場。從出版物的角度來說,腐朽的、落后的、低俗的出版物雖然是少數,但副作用很大。還有一些不倫不類、不疼不癢的娛樂文化、游戲文化和“偽文化”充斥市場,負面影響也很大。這些文化的傳播,既不利于出版業的發展,也不利于文化的建設。出版物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要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播;對于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要拒之于千里之外。這是出版的神圣使命和歷史責任。不同文化的出版物對社會有著不同層面的影響,因此要用積極向上、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統領出版,建構以先進文化為內容的出版價值體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創新,從來不存在脫離具體時空的、抽象的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有原發性創新、漸進性創新、綜合性創新、再創性創新和普及性創新,無論哪一種創新,都是對現有文化格局的突破,都是從舊文化形態向新文化形態的轉換。從出版整體的角度來說,文化創新有其特殊的語境和特定的背景,因為出版文化價值是由出版者和作者在互為主客體的精神創造中塑造的,主客體均以創造為目標、以創新為發展方向。從出版個性的角度來說,出版者在文化創新中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做法。
第一,“策劃”創新。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版者都是先確定選題然后再組織作者根據選題要求進行創作的。在確定選題之前,有一個對選題進行策劃的過程。在選題策劃的過程中,出版者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圖貫穿進去,形成具體的選題策劃方案。這種策劃,雖不是具體的寫作,但仍閃現著思想的光芒,有策劃者自己的創新思維,是出版企業自主創新的一部分。至于作者的創作,他是根據選題和選題策劃思路而進行的創造,具有原創性的特點。
第二,“發現”創新。在出版實踐中,出版者除了自己策劃一些選題外,還通常根據作者已經創作出來的作品來確定選題。因此,出版者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及時了解作者和市場的信息,敏銳地發現原創者用生命、心血、情感自發地創作出的符合市場需要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再進入“策劃”的階段。其實,“發現”作者、“發現”選題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即使是“發現”了作品,在后續的編輯工作中,出版者仍然需要“策劃”,需要把編輯的創造性思維融入到文稿的加工之中。
第三,“提煉”創新。選題策劃作為一種對文化產品的策劃,其策劃過程也是一個提煉文化含量的過程。一般來說,選題的文化含量越大,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會越大。因此,在制定選題方案的時候,就要從各個環節上提升文化內涵,在各個細節里增加文化含量。同時,編輯加工、裝幀設計等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無不蘊含著創新的需求。正是這些全面的、立體的、輔助性的創新文化的融入,出版物才“提煉”得更具文化的魅力,更顯文化的價值。
(董中鋒,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文學院研究員、出版社副社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文化的理論建構研究”(項目編號:09BXW010)的最終成果。
注釋:
①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274.
② 趙保全,潘麗梅.論出版精神和出版人的精神追求[J].出版廣角,2015 (2).
③ [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三聯書店,1994:3.
④ 任潔.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文化與制度變遷關系論綱[J].東岳論叢,2001 (11).
⑤ 曾小華.文化、制度與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2).
⑥ 阮青.價值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240.
⑦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⑧ 張曉軍.出版活動的文化積累與文化傳播辨析[J].孝感學院學報,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