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非遺:期盼年輕人傳承
苗青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布藝傳承人劉花妮(中)在傳習館展示布藝制作
和林剪紙、武家泥塑、清水河布藝……這些有著濃厚群眾基礎的非遺項目,如今或泥塑、或實物地展示在呼和浩特市非遺傳習展示館,市民不僅可以走近非遺成果,了解呼和浩特市的歷史文化,還可以與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傳習互動。
2013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文藝干部培訓班更名為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要負責呼和浩特市地區的非遺保護及管理工作。
呼和浩特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非常豐富,重點掌握的線索就有160多項,主要集中在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舞蹈、消費習俗等方面,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3項。可以說,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建立起國家、自治區、市、旗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位于青城公園北門的非遺傳習展示館面積達1300平方米,這里已于2014年6月14日正式免費開放,每周六日更有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手工藝人現場進行技藝展示與傳承。作為主辦方的非遺中心前期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可每天的參觀者仍然寥寥。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看到市民參觀的熱情度并不高,對‘非遺’缺乏了解。”市非遺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吳和義說。
目前,呼和浩特市有國家級傳承人4名,自治區級傳承人6名,市級傳承人104名。呼和浩特市部分“非遺”項目藝人逐漸減少,僅存的藝人也大多年事已高,年輕藝人數量較少,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苗頭。
致力于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品制作和繪制的巧云老人,目前最心急的不是推廣她的作品,而是找不到更多的傳承人,尤其是年輕人。“我都70多歲了,真的擔心我的這些技藝沒有人能夠傳承下去。”巧云老人很心焦。
像撂份子,是不同于爬山調和二人臺的一種民間文藝品種,它是人人皆可參與的秧歌曲子的演唱,基本無定詞、無定曲,只有鼓樂伴唱,沒有絲弦或管樂配器,這一非遺項目已陷入后繼乏人的困境。
“非遺項目主要來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但由于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經常性、長期性的展示平臺,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年輕一代大多對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談不上熱愛、保護和傳承。”吳和義對此很無奈,“我們現在正積極和學校溝通聯絡,希望能讓一部分非遺項目走進校園,尋找年輕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