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
山之上國之血——追憶滇西抗戰
若無

騰沖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鄰緬甸,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稱其為“極邊之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國際援華物資大通道滇緬公路便由此出境。騰沖,這座中國西南邊陲的小鎮,記錄了中國抗日戰爭中極為慘烈的一頁——滇西抗戰。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對滇西地區的日軍發動反攻,第二十集團軍主攻騰沖,焦土戰役一直持續到9 月14日,犧牲了近萬將士后,騰沖成功光復。當時騰沖縣城尚未重建,時任云貴監察史的李根源倡議興建墓園以慰英靈。舉全城之力修建的墓園在1945年7 月7日落成,李根源選取了《楚辭》中的《國殤》一篇,將其命名為“國殤墓園”。9168名中國遠征軍將士的英靈長眠于此。
國殤墓園,占地80余畝,主體建筑為中軸對稱,由展覽廳、忠烈祠、烈士墓群、紀念塔等組成。忠烈祠為仿清祠祀建筑,系供奉我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其中最上方的祠名匾為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題寫;那塊“河岳英靈”匾是由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的。石刻上的“碧血千秋”四個大字,是國殤墓園落成時由蔣介石電題,騰沖民國元老李根源書寫,為整個陵園的主題詞。“忠烈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姓名碑石。
最撼人心魄的是“忠烈祠”后圓錐形的小團坡,自下而上排列著3346塊小石碑,代表著在騰沖城最后攻堅戰犧牲的3346名將士。那一塊一塊的小石碑,整齊地從山腳一直排到山頂,密密麻麻,布滿整座小團山。小石碑以最上方的紀念塔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狀排列,以中軸對稱線排列,左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三軍陣亡將士;右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四軍陣亡將士。按當時作戰序列呈縱隊排列,越往上走軍銜越高,一直排列到校官。很小、很簡單的石碑上,刻著名字和軍銜,沒有生卒年月,沒有籍貫。墓碑仍保持著戰斗隊形,仿佛為了勝利還在沖鋒陷陣。
墓園里,有一塊石碑很特別,上面鐫刻的是騰沖抗日縣長張問德寫的一封信《答田島書》。1942年5月,62歲的張問德臨危受命出任騰沖抗日縣長,組織當地百姓為中國遠征軍運送軍糧,配合遠征軍打游擊戰。1943年,騰沖抗戰最艱苦時
期,日軍駐騰沖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致函張縣長企圖對他誘降。張問德在回信中歷數日軍在騰沖所犯種種暴行,義正詞嚴地表明:“此種痛苦均系閣下及其同僚所賜予,此種賜予,均屬罪行。”這份充滿民族氣節、大義凜然的書信引起很大轟動,激發全國抗日情緒,張問德因此名震一時。
2011年9月14日,當地政府在國殤墓園里新建成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緬懷犧牲在印緬戰場的中國抗日英烈。整個建筑群總面積680平方米。全部建筑石材均采用騰沖本地出產的火山石,以本色、質樸的風格,表達騰沖人民對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的永恒紀念。紀念廣場的兩側,是二十個錯落有致排成的碑林,展示出當年中緬印戰區的抗戰風云變幻,用以紀念犧牲的數萬中國遠征軍將士。分別是“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三個時期戰斗序列”“中國遠征軍十大主要戰役”“中國遠征軍十三位殉國高級將領名錄”“中國遠征軍部分陣亡將士名錄”“中國遠征軍部分參戰將士名錄”……這些從不同角度記錄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為了更加全面、客觀地向海內外展示中國滇西抗戰史實,警醒后人,自2011年起,騰沖縣開始以國殤墓園為基礎籌建滇西抗戰紀念館。它是抗戰中全國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園,而且保存完整、規模空前,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收藏戰爭,是為了彪炳我們這個民族的骨氣和勇氣,我們重溫國家的悲情,是為了人類不再有戰爭。
抗戰勝利之后,中國遠征軍完成了歷史使命,番號撤銷。中國遠征軍以兩種方式留在了騰沖,那些陣亡將士長眠在國殤墓園,活著的有1350名抗戰老兵留在騰沖,像一滴滴水融入大地,無聲無息地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們隨著歲月凋零,目前騰沖有10多位抗戰老兵健在,我們找到了這樣一位抗戰英雄——張體留,老人隨我們來到國殤墓園。
張體留現年88歲(1927年5月生),四川眉山人。1944年,17歲時,從四川眉山應征入伍,剛到云南時參加第六軍特務營,七八個月后因年齡小被調到軍部衛士排,19歲那年又調到彌渡軍事訓練班受訓,后調到預二師四團一營一連當班長。
滇西反攻開始后,張體留老人先后參加渡江戰役、高黎貢山戰役、來鳳山戰役、騰沖城收復戰、龍陵戰役等除松山戰役之外的所有重要戰役。
其中來鳳山戰役給老人留下深刻印象,來鳳山戰役是騰沖地區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我們循著老人的記憶,作一次歷史追尋。
1942年5月,日軍從緬甸大舉侵犯我滇西邊境,云南怒江以西的大片國土淪陷,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大量國際援華物資不能運抵中國,大大影響了全國抗戰。1944年5月11日,駐滇遠征軍在盟軍和云南民眾的支持下發起了反攻。湍急的怒江和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貢山是護衛騰沖的兩道天然屏障。日軍將領藏重康美預先將主力調往高黎貢山,在險峻的隘口設下重重關卡,企圖據險阻擊中國遠征軍。擔負滇西反攻作戰任務的是中國遠征軍的4個集團軍,約15萬人。
假設Alice和Bob分別從鏈上獲取 了 交 易 簽 名 對 (TA,σTA) ,(TB,σTB)。與3.1節不同,此協議會話密鑰的產生依賴于與交易相關的隨機數(tA,tB),以及交互過程中選取的秘密值(wA,wB)。我們證明了此協議可以提供私鑰安全、會話密鑰安全以及前向安全。
反攻前夕,一名校官乘飛機將密碼本送往前線,因大霧飛機在騰沖迫降,飛機和人員以及密碼全部被日軍俘獲。中國遠征軍的往來電報幾乎被日軍全部破譯,因此日軍有了準確的判斷和充分的準備。中國遠征軍只能從高黎貢山最陡峭的一面發起攻擊,由于山高路險,大炮一時拉不上去,第20集團軍數萬大軍,只能依靠步兵和輕武器,艱難地展開仰攻。戰斗最激烈的是通往北公齋房的冷水溝隘口,這里的戰斗整整持續了一個月,中國軍隊的官兵憑著一腔熱血,一次又一次地沖鋒,一個團打光了,另一個團接著沖上去。尸體填滿了山溝,血水順著山溝往下淌。
面對死亡,中國遠征軍官兵毫不畏懼,在血泊中頑強地戰斗著。負責攻打冷水溝的第198師兩個團,戰后每個團只剩下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從5月12日到6 月21日,歷時40天,中國遠征軍傷亡近萬人(其中198 師594團團長覃子斌陣亡),以高昂的代價取得了高黎貢山戰斗的勝利。可隨后的戰爭更加殘酷,騰沖城是1445年明朝15000名戍邊將士歷時3年筑成的,其周長3500米,四面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門。城墻厚6米,高8米,極其堅固,易守難攻。它的北面是大盈江,東南西三面環繞著數座火山,其中來鳳山高于全城,控制了來鳳山,就等于控制了騰沖城。加上日軍在城墻上修筑了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又在來鳳山上構筑了堅固的防御陣地,更增加了攻城的難度。7月2日清晨,第20集團軍開始對來鳳山發起攻擊。苦戰半個多月,除了傷亡一天天增加,來鳳山依然掌握在日軍手中。
第20集團軍司令部就設在距離騰沖城不足4公里的和順圖書館,在日軍炮火射程之內。集團軍首腦機關設在如此危險的地方,足見他們殲敵之心是多么堅決。經過殘酷的持續戰斗后,遠征軍終于拿下了來鳳山。
占領來鳳山后,霍揆彰指揮4個師的兵力從4個城門同時發起總攻。仍然沒有得手,部隊傷亡在不斷擴大。8月2日,60多架戰機飛臨騰沖城上空,輪番轟炸投彈,地面大炮齊發,騰沖城頓時籠罩在滾滾硝煙烈火之中。在如此強大的火力下,一般的城墻早被炸塌,令人意外的是,騰沖城墻依然紋絲不動。原來,用火山巖石修筑的騰沖城墻十分堅固光滑,富有彈性,炸彈落到上面被反彈到數十米開外才爆炸,完全對城墻失去了殺傷力。
8月4日下午,8架美軍轟炸機冒著被日軍防空武器擊落的危險,低空俯沖投彈,炸開了城墻,擴大了戰果。不等飛機轟炸結束,中國遠征軍的一支敢死隊已經沖進城里。同仇敵愾,逐屋爭奪,勝負在短兵相接中見分曉。據情報,日軍第148聯隊隊部很可能設在城東門。于是,一連數日,美軍都集中轟炸城東門。飛機的猛烈轟炸和地面大炮的狂轟,并不能撼動這座堅固的建筑,堅守在這里的400多名日軍用輕重武器頑強地阻擊中國軍隊的進攻,中國遠征軍第108團二營營長陳藝以下600多名官兵全部犧牲。直到美軍派出3架飛機,將18枚火箭彈準確地從屋頂和門窗射進去,才拔除了這顆釘子。
破城以后,更慘烈的巷戰開始了。那些復雜的地下水道,成了日軍的交通壕,僅8月23日,部隊傷亡就達三四百人,戰至9月2
日,中國遠征軍已占領半個騰沖城。但躲藏在斷垣殘壁背后的日軍殘兵,仍然用冷槍冷彈繼續給中國遠征軍造成很大的傷亡。英勇頑強的中國遠征軍官兵毫不畏懼,繼續前進,一街一屋地爭奪,一磚一瓦地肅敵,最后將殘存的日軍壓縮在李家巷一處窄小的陣地上。9月13日,中國遠征軍預備2師第5團向日軍發起最后攻擊,團長李頤親自帶領士兵沖鋒,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6歲。9月14日10時,隨著最后幾聲槍響在李家巷停息,中國遠征軍收復了騰沖全城。殘余的零星敵人逃進山里,很快被當地人民俘獲。
我們回憶這段血色的記憶,再看看我們面前的這位抗戰老兵,一種激越和凝重在心中流淌。“活到今天,是幸運的。今天來墓園,再看看我的戰友。”說到此,張體留老人聲音依然洪亮。應我們的要求,老人鄭重地在采訪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張體留。
如今老人的家就安在云南省騰沖縣清水鄉芭蕉關,膝下有一兒一女,均務農,老人每月有1000元的生活補貼。
老人頭部曾經被手榴彈彈片擊傷,只能常年戴一頂帽子。“當時抗戰,條件非常艱苦,三天才能吃一頓飯,還不能吃飽,戰友們經常餓著肚子與敵人交戰……”說起當年的抗戰往事,老人的回憶依舊清晰。
與老人分別后,心情很難平復,看著那些曾經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影像資料,看著墓碑上的一串串數字,那不僅僅是一行行數字,而是一個個生命。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收復了失地,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統一,時刻警醒后人,不忘歷史,銘記民族的傷痛。
鏈接: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卷入,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14年。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其中,死亡人數達2100萬。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