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李永明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它是一處集中了黃河、陰山、草原、沙漠、戈壁于一體的掩隱在山河深處的寶地,它是一處蒼茫與浪漫共舞,多彩和火熱并存的北疆熱土。金戈鐵馬的千里雄風吹拂,這里,趙武靈王在陰山腳下“胡服騎射”;這里,漢武大帝派遠征軍逐鹿陰山;這里,著名水利專家王同春開渠引黃灌溉;這里,愛國將領馮玉祥脫冠誓師,傅作義將軍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這里,走西口移民停止了奔波,安居樂業(yè)……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的雙重疊加,造就了巴彥淖爾多彩的文化。
上世紀60年代,我在巴彥淖爾盟盟委工作,去阿拉善盟牧區(qū)敖倫布魯格搞社教,就騎著帶鈴鐺的駱駝穿越過連綿起伏的烏蘭布和沙漠。現(xiàn)如今,這個奇特的景觀,在磴口縣黃楊閘的泄水調節(jié)下,黃河水緩緩流進烏蘭布和沙漠,自然形成了彎彎曲曲的沙漠腳下河,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景點“千島湖”。天然湖泊錯落別致,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不僅時有黃羊野狼野兔出沒,還生長著十分珍貴的蓯蓉、沙蔥等,有時還能看到高樓林立、行人如流的“海市蜃樓”,讓人流連忘返。
納林湖是烏蘭布和沙漠里的一顆璀璨明珠。湖周圍分布著200多處小湖泊,最近經過國內外沙雕藝術家近半年的操刀創(chuàng)作,建成以成吉思汗4次西征為主線的納林湖沙雕群美景。通過歷史建筑、人物和藝術雕塑的巧妙結合,將中國和西方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人文風情融匯于一體。沙雕群由13組沙雕組合而成,每組高5~7米,沙雕群使用了3萬立方米的優(yōu)質沙子和1噸多的環(huán)保膠液,雕像上面還涂滿了透明固體保護膜,以應對惡劣天氣,保證沙雕作品不變形。
黃昏時站在納林湖邊的沙島上,看見水隨云去,蘆隨風舞,水天一色,茫茫的沙海,延綿起伏,隱沒天際,真可謂是一處寫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的秀美篇章。
陰山巖畫是巴彥淖爾人文旅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陰山巖畫的數量多,藝術價值高,
有“中國巖畫寶庫”的美譽。這里的巖畫除了常見的人物、巫師、動物、狩獵之外,還有太陽、蒙古包、征戰(zhàn)圖等,特別是在老虎溝內發(fā)現(xiàn)的虎群巖畫,形象生動、構圖完整,穩(wěn)居中國巖畫大系中虎圖之桂冠。
從烏拉特前旗的烏拉山到烏拉特后旗的陰山,從西到東整個大陰山的巖畫帶,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分布最廣、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湛的巖畫。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陰山巖畫有5萬余幅,總數居全國之首,真可謂是巖畫長廊。這些巖畫的時代背景是鐵器時代,創(chuàng)作主體為拓跋鮮卑、匈奴人。
巴彥淖爾地區(qū)除了主河道“母親河”黃河之外,還有楊家河、義和渠等八大干渠,1000多條支渠和上萬條毛渠,構成了河套灌區(qū)的灌溉網絡。它們分布在河套平原的中、西、東三方。楊家河是昔日的水利專家楊米倉開挖,為紀念表彰他的顯赫功勛,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特將楊家河流域的地片專門成立了一個縣,命名為米倉縣。
為了保證節(jié)水灌溉,上世紀70年代國家投巨資在三盛公建設水利樞紐工程,這個工程是整個河套平原黃河自流灌區(qū)的咽喉。如果說河套平原是幅美麗的畫卷,那么,橫在黃河上的這座大壩,就是這幅畫卷最精彩、誘人的開卷。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引黃灌溉面積最大的現(xiàn)代化水利設施,也是八百里河套平原最壯觀的黃河人文景觀,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黃河第一閘。
烏梁素海蒙語意為紅柳湖,是巴彥淖爾一個美麗的水上公園,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一片干枯的戈壁灘上,突然出現(xiàn)總面積44萬畝的遼闊水域,對人們的視覺沖擊是明顯而直接的。其中150平方公里的蘆葦蔥蔥郁郁,星羅棋布,點綴于萬頃湖中。烏梁素海水產豐富,風光旖旎,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是魚的樂園,鳥的天堂,素有塞外明珠之美稱。
從臨河或五原出發(fā),途經烏拉特中旗,經過陰山深地的烏不浪口時,就可以看見蜿蜒于山梁上的長城。它恰似一條巨蟒沿著山勢的走向延伸,纏繞蟄伏在重巒疊嶂之中,這就是烏拉特中旗的烏不浪秦長城,也是中國秦長城的最北端了。這些經風吹雨淋日曬,只留有斷壁殘垣的古長城,朝迎東方日出,暮送大漠落日,與陰山北的荒野草地朔風融為一體,構成了一本積淀厚重的千年歷史巨書。
新忽熱長城建于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漢武帝應匈奴武大都尉策動軍事政變而筑。然政變未遂,武大都尉被單于殺掉,受降城卻保留下來。屹立在群山環(huán)抱中的古城,城墻長約800米,內部為正方形,占地面積64萬平方米,城墻寬約3米,高5~8米,為褐黏土夯成,土夯層次清晰可辨,四周城墻多有間闕,東南、西南城墻較為完整,南門痕跡明顯。每到夏季,城內外一片碧綠,景色甚是迷人。
奇石林是遺落在草原上的五彩補天石。這片奇石林大約形成于世界第二冰川期,至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了。由上千座天然石柱組成,石柱形態(tài)各異,妙趣天成,被譽為“塞上奇石林”。原始石頭自然形成的各種圖案,而且每塊石頭隨著光線的變化和觀賞的角度不同,形態(tài)和色彩也各不相同。
巴彥淖爾是一片有熱度的地方,這種熱度來自歷史深處,來自遠襲匈奴的獵獵旌旗,也來自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滿腔熱血。如今的巴彥淖爾正展開騰飛的翅膀,全面發(fā)展經濟,成為河套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