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玥
這些你關心的養老改革進度,有了!
賈玥
養老再度成為今年“兩會”熱詞,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養老提案議案,如“調整養老用地政策”、“推進社區養老”、“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機構建設”等,反映了民眾關切。
我國老年人口持續增長,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程度為17%,到2030年我國將達到老齡化高峰。這一峰值將延續數十年。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透露,目前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也就是三個人養一個人,2020年將下降到2.94:1,2050年將下降到1.3:1。
應對老齡化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綜合的、影響深遠的問題,這并非靠某一個部門制定政策或某一個領域努力就能解決,需要借助國家力量,讓全社會重視應對。“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了好建議,還該有快動作,盼望‘養老’改革能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完善各類保障制度,切實提高保障水平,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忽視,政府在投入資金建設更多養老院的同時,還應多在基層辦一些老年人文化中心。
從“銀發浪潮”到“銀發紅利”,老齡化的出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愿養老成為“兩會”熱詞之后,緊接著就是養老政策調整及相關產業的勃興,并帶動產業升級和就業,這或許就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引擎。
3月10日,部長尹蔚民、副部長胡曉義在人社部記者會上回答了關于就業與社會保障的熱點問題。
而養老改革進展則最引人關注。記者會的10個提問中,與此有關的就占了一半,包括確保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養老金“并軌”后續政策、延遲退休方案等方面。兩位負責人還給出了這些改革的進度表。
尹蔚民首先回應的是社會對于養老保險基金有可能收不抵支的擔憂。他表示,養老保險目前總體運行是平穩的。無論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都是收大于支,不僅確保了待遇的發放,而且還略有結余。
但他同時指出,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老年人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也相應增長,而且養老金待遇是剛性增長的。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養老金基金的收支平衡有很大壓力。
為了確保收支平衡,當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應對。尹蔚民表示,這些措施包括加大擴面征繳力度、實施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及做好結余養老保險基金的投
資運營等方面。
他透露,目前仍有近2億人沒有被納入養老保險的制度范圍內,人社部已經制定“全民參保計劃”,正在扎實推進。而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案力爭在2015年出臺。
2015年1月,國務院公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意味著有將近4000萬人要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制度“雙軌制”的破冰。
這一決定引起了部分人群對于“中人”待遇是否會降低的討論。“中人”的提法源于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正在進行改革。在有關文件中,普遍將已經退休的稱作“老人”,新參加工作的叫做“新人”,而處于中間狀態的習慣上被定義為“中人”。
對于養老金“并軌”后“中人”養老保險的待遇結構,胡曉義用“2+1+1”加以解釋:“2”是指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一個“1”是視同繳費年限的過渡性養老金;一個“1”是職業年金。
“對‘中人’的待遇,我現在不可能給你一個絕對的數據。”胡曉義說,“但我想應該可以有好的預期。”
社會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并軌”之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會擠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對此,胡曉義解釋說,機關事業單位無論是單位繳費還是個人繳費,主要供款渠道是公共財政的資金。所以,在方案制定中,它的基金是單獨管理的,不是和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混在一起的。
“我們正在抓緊制定更進一步的細則,比如具體的人群范圍、待遇計算標準、過渡性措施、系數、指數,正在進行具體測算工作。”胡曉義說,“就算是這些工作都落實到位了,下一步還要處理諸如人員流動等問題,有很多政策需要細化。”

延遲退休問題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尹蔚民說,這項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目前我國法定退休年齡偏低的實際提出的。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1953年《勞動保險條例》規定的:女工人退休年齡是50歲,女干部55歲,男職工60歲。建國初期制定的退休年齡政策,顯然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所以有必要作出調整。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尹蔚民說,目前社會上對此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建議,雖然這是項“一舉數得”的政策,但還需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
他進一步表示,這一政策肯定會“小步徐趨、漸進到位”,每年只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達到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另外,方案公布和實施中間會有至少5年的時間差,是為了給社會一個心理預期。
“今年把這個方案制定出來,明年在報經中央同意以后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的情況修改完善,應該是在后年正式推出。”尹蔚民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