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徐智明,朱德建,王霞霞,李 楊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畜牧獸醫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10個美國紫花苜蓿品種生長和營養特性比較
李 巖,徐智明,朱德建,王霞霞,李 楊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畜牧獸醫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對來自美國的10個紫花苜蓿品種進行了田間比較試驗,測定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株高、再生速度、干草產量等指標,以期篩選出適宜江淮地區種植的紫花苜蓿品種。結果表明:2013年10個參試紫花苜蓿品種在極溫天氣下均安全越夏,完成其生育期,均表現出較強的抗旱性和耐熱性,是江淮地區較有栽培潛力的品種。10個紫花苜蓿品種在生長和營養特性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好的分別是巨能6、五12、4030、M995品種,其中,巨能6和五12的再生速度快、葉莖比高,可以在夏季干旱期為家畜提供青草;4030和M995干鮮比高、粗蛋白含量較高,適宜制作干草或青貯。巨能6、五12、4030、M995適宜在江淮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紫花苜蓿;品種;比較試驗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一種多年生豆科牧草,適應性強、適口性好、草質優良,在國內外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是我國北方主要豆科牧草。近年來,有關紫花苜蓿品種的品質比較和適應性研究較多,魏臻武等[1]研究了蘭州地區不同刈割條件下苜蓿的生長規律。楊紅善等[2]引進美國的9個苜蓿品種進行了半濕潤區栽培試驗,對各自的優良性狀做出了評價。王成章等[3]對來自國內外的10個苜蓿品種在河南省種植的主要生產性能及適應性做了比較。胡守林等[4]在陜西干旱地區對不同苜蓿品種進行了營養成分分析。針對南方高濕、高熱的氣候條件及酸性土壤條件下種植的紫花苜蓿,李志華等[5]在南京對10個苜蓿品種產量和品質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林麗秀等[6]篩選出抗濕熱的紫花苜蓿品種,這些研究對我國南方畜牧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來自美國的10個紫花苜蓿品種進行田間栽培和相關指標測定試驗,篩選出適宜江淮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為南方飼草產業和畜牧業發展提供幫助。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東山試驗地進行,地理位置為N 32°,E 117°,海拔29.8 m,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處江淮丘陵、巢湖之濱,夏季濕潤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 ℃,極端高溫和低溫分別是42 ℃和-26 ℃。年均降水量1 000 mm,集中于6~8月,占全年總量的60%~80%。日照2 100 h,≥10 ℃積溫4 500~8 000 ℃,無霜期約230 d。試驗區土壤為黃棕壤,質地粘重,耕作層深25~30 cm,肥力條件較差。
1.2 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分別為巨能6、五12、282、903、363、M551、M995、4030、4020、804,共10個品種,產地均來源于美國。
1.3 試驗設計與田間管理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復,每小區面積6.75 m2,人工條播,行距40 cm,播種量22.5 kg/hm2。播種時間為2013年5月1日,定期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隨時除雜草,防治病蟲害。于2013年7月11日(第1茬現蕾期)、2013年10月15日(第2茬開花期)各刈割1次。每茬留茬高度為4 cm,刈割后現場立即取樣稱量鮮草重,然后帶回試驗室進行莖葉分離和烘干。
1.4 測定項目和方法
株高:刈割前每小區隨機取10株測定株高,取其平均值;再生速度:用第1茬刈割后長出的株高與間隔天數的比值計算再生速度,重復3次,取其平均值;鮮重:每個品種隨機刈割3份,立即在其中隨機選取20株稱取鮮重,重復3次,取其平均值;葉莖比:將以上隨機選取的植株共30份,帶回實驗室進行莖葉分離后,分別置于烘箱105 ℃殺青0.5 h,70 ℃烘干至恒重(2次重量差<0.01 g)。根據葉莖干重計算葉莖比。
葉莖比=葉干重/莖干重
營養指標的測定:將葉莖烘干混合后用于測定葉莖中粗蛋白、粗纖維、粗灰分含量。粗蛋白參照GB/T6432-1994,用海能K9860自動定氮儀測定;粗纖維參照GB/T6434-2006,用過濾法測定;粗灰分參照GB/T6438-2007,馬福爐550 ℃下灼燒4 h后測定。
1.5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軟件和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1 株高
第1茬,以4020株高最大,為37.7 cm(表1),顯著高于其他品種(P<0.05),363株高最小,為22.9 cm;第2茬時,巨能6株高最高,為46.4 cm,其次為五12,且均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P<0.05)。

表1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生長特性Table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表同
2.2 葉莖比
第1茬不同苜蓿品種,五12葉莖比最大,為2.29,顯著高于其他品種,且差異顯著(P<0.05);其次是巨能6,為2.02,與其他品種差異較顯著;葉莖比最小的是4020,為1.39,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第2茬中葉莖比最大的是282,為1.39,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最小的是M551,為1.01。
2.3 鮮草產量及干鮮比
第1茬各苜蓿品種間鮮草產量最高的是4020,為1.5 g/株,最低的是五12;4020與巨能6、282、五12差異顯著(P<0.05),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干鮮比最高的是M995,最低的是804。第2茬各苜蓿品種間鮮草產量最高的是巨能6,與各品種間差異較顯著;最低的是4030;干鮮比最高的是4030,最低的是363。經計算第1茬的鮮、干草總量為223.3 g和125.8 g,干鮮比為0.56;第2茬的鮮、干草總量為185.3 g和103.5 g,干鮮比為0.56。
2.4 10個紫花苜蓿品種的營養成分比較
10個紫花苜蓿品種第1茬葉莖中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茬;除巨能6、五12、282、903品種的粗纖維在第2茬升高之外,其余6個品種均降低;10個品種粗灰分含量兩茬變化均較小。804的粗蛋白含量在兩茬中含量均最高,分別為21.8%和32.0%,此外兩茬中粗蛋白含量均較高的還有363和4030;第2茬粗蛋白含量增加最快的是M551,其次是M995(表2)。

表2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生長期營養成分分析Table2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component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1)2013年合肥地區遭遇極溫天氣,但10個參試苜蓿品種均安全越夏,完成其生育期,且表現出較強的抗旱性和耐熱性,但并不足以說明其完全適應江淮地區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各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尚需進一步研究。植株生長速度是描述牧草生長狀況、反應其產量高低較為理想的一個特征量,株高既是衡量其生長發育狀況的重要標準,也是反映草地生產能力的指標[7]。葉莖比是衡量牧草經濟性狀的基本指標。葉莖比越大,葉量越豐富,草品質越好,飼料價值越高[8]。在越夏期間,參試品種巨能6、五12、282、363再生速度較快,其中巨能6和五12葉莖比高,可以在夏季干旱期為家畜提供青草,減少夏季鮮草匱乏的損失。
(2)干鮮比是曬制青草或青貯飼草時的重要依據,一般是干鮮比越高越適宜曬制干草[9]。牧草的營養成分分析是牧草品質鑒定的重要內容,可為牧草的選育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據[10]。4030和M995干鮮比高、粗蛋白含量較高,適宜制作干草或青貯。通過綜合比較,初步篩選出適宜在當地推廣種植的苜蓿品種為五12、巨能6、4030和M995。
(3)對來自美國的各苜蓿品種進行品比較試驗,沒有考慮國內品種,未來可以選擇試驗中性狀優良的品種與國內地方優良品種進行比較,以便更好地為當地生產實踐提供理論基礎。試驗僅對越夏期苜蓿進行分析,不能對其余各茬苜蓿的刈割和利用價值起指導作用。
[1] 魏臻武,符昕,曹致中,等.苜蓿生長特性和產草量關系的研究[J].草業學報,2007,16(4):1-8.
[2] 楊紅善,常根柱,周學輝,等.美國引進苜蓿品種半濕潤區栽培試驗[J].草業學報,2010,19(1):121-127.
[3] 王成章,田瑋,楊雨鑫,等.國內外10種紫花苜蓿引種試驗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32(3):28-32.
[4] 胡守林,王漢全,趙書珍,等.12個紫花苜蓿品種營養價值分析[J].草業學報,2005,22(4):22-25.
[5] 李志華,沈益新,劉信寶,等.幾個紫花苜蓿品種在南京地區的生產性能和品質表現[J].中國草地學報,2006,28(1):36-39.
[6] 林麗秀,白史且,張新全,等.中國南方紫花苜蓿引種適應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3):7159-7161.
[7] 王贊,李源,孫桂枝,等.國內外16個紫花苜蓿品種生產性能比較研究[J].畜牧獸醫科學,2008,24(12):4-10.
[8] 羅旭輝,黃水珍,謝善松,等.中亞熱帶區不同秋眠級紫花苜蓿品種生產性能比較[J].草原與草坪,2012,32(1):54-57.
[9] 焦亮,李陽春,魏臻武,等.10個紫花苜蓿品種比較試驗[J].草原與草坪,2006(5):21-25.
[10] 徐忠惠,鄧蓉,張定紅,等.四個紫花苜蓿品種在黔中地區的生長及營養特性測定[J].貴州畜牧獸醫,2010,34(4):46-47.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n alfalfa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LI Yan,XU Zhi-ming,ZHU De-jian,WANG Xia-xia,LI Yang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ResearchInstitut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ofAnhuiProvince,Hefei230031,China)
The field comparative test for 10 alfalfa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was carried out in Anhui Province in order to select adapTablealfalfa varieties for Jianghuai region through testing the height,recovery rate and hay y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growth and nutrition among 10 varieties.In 2013,10 varieties safely completed the growth period and performed strong drought and heat resistance.Juneng 6,Five 12,4030 and M995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in which,Five 12 and Juneng 6 showed faster growth and higher leaf-stem ratio;Meanwhile,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dry-fresh matter ratio of 4030 and M995 in two cutting dates were both higher than others,which could be used for hay or silage.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se 4 varieties were suiTablefor extension in Jianghuai region.
alfalfa;variety;comparison test
2014-08-31;
2015-01-13
安徽省農科院學科建設與宏觀農業研究項目“南方地區高秋眠級紫花苜蓿選育研究”(13A0413);安徽省農科院種子工程項目“優質飼用牧草資源收集、保存和創新利用”(14D0405)資助
李巖(1983-),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牧草的栽培及育種研究。 E-mail:xiaoyannv@126.com 徐智明為通訊作者。
S 541
A
1009-5500(2015)01-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