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奇祥,楊運寬
邛崍市醫療中心中醫院,四川 邛崍 611530
楊介賓教授針灸治療面癱經驗擷萃*
繆奇祥,楊運寬
邛崍市醫療中心中醫院,四川 邛崍 611530
從明病因、定病位,述病機、詳辨證,依分期、異治法3方面闡述了楊介賓教授治療面癱的特色經驗。重點闡述楊介賓教授完全運用中醫針灸理論治療面癱的觀點,強調依照中醫經典治療本病具有療效確切、快速治愈等多種優點,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面癱;針灸療法;經驗;楊介賓
面癱,又稱“口眼歪斜”“吊線風”等,古人于此多有論述,治療方法亦各有殊,中醫針灸治療效果尚可。先師楊介賓教授(1929—2007)系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500名名老中醫之一、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楊老不僅精通中醫針灸理論,且于臨床有獨到之處,對針灸治療各種面癱具有獨到體會,現攝其要,概述如下:
面癱西醫稱面神經麻痹,分中樞性和周圍性兩種。楊老師認為,中樞性面癱歸于中醫中風中經絡范疇,一定要按中醫學的原則,辨明病因,確定病位,也就是依據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將患者的各種臨床表現加以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尋找出經絡發病的原因,此即中醫的審證求因,目的在于揭示致病因素和病理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為針灸的病因治療提供依據[1]。楊老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入面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肌肉萎軟無力而成,正如《靈樞·經筋》篇言:“頰筋有寒,則引急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故僻。”《諸病源候論·風口歪候》中記載:“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歪僻。”《醫林改錯·口眼歪斜辨》則言:“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癥,經絡為風阻滯,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金元時期李東垣認為,口眼歪斜乃邪中血脈,風邪阻絡,氣滯血瘀所致[2]。臨床上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常見于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見。楊老師認為當經絡及其所聯系的臟腑發生病變時,在經絡循行所過的道路上必然會出現病理反應,機體也常可出現一系列特有的癥狀和體征,這就是經絡病位分析的基本依據。因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均上行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致經絡不暢,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從而導致面癱的發生。故其病位可確定為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病變[3]。
楊老師認為,經絡疾病的產生,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經絡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變化的結果,經氣的盛衰則是發病與否及病情輕重的決定因素。如隋代巢元方說:“人之經絡,循環于身,若氣血調和,不生虛實,邪不能傷。”經氣不足,病邪乘虛而入,經氣無力抗邪,就會出現“其道不利,經氣不營”等疾病現象。病邪性質不同,則邪正相爭所造成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證候各有特征。西醫則認為周圍性面癱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觀點認為是局部受風或寒冷等刺激,引起面神經管以及其周圍組織發生炎癥、缺血、水腫,或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局部血管痙攣,導致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炎性變化[4]。
楊老師認為本病之發生,一由于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襲陽明、少陽經脈,氣血阻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口角歪向健側而成;二則由于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口眼歪僻。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癥狀,由于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3]。臨床實踐中楊老師常將面癱分為4種證型,以利辨證用穴:一為風痰阻絡,以突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伴見頭疼、惡風等為主要辨證依據;二為氣血兩虛,以主癥伴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氣短汗出,納差便溏,苔薄,脈細軟等為主要辨證依據;三為痰濁阻絡,以主癥伴頭身困重,咯痰黃白,納呆胸痞,苔膩,脈滑為主要辨證依據;四為肝風內動,以主癥伴面赤眩暈,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要辨證依據。
楊老師認為,臨床上對于面癱的治療,一定要根據患者病情等多方面情況,辨證論治,依面癱不同的分期來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他將面癱分3期治療。
3.1 急性期 發病1周以內為急性期。發病癥狀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加重。楊老師認為,面癱初期多為表證、實證,要依《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原則進行取穴治療,主張治療當以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為主,可用透針法、重手法刺激,適當時候可電針加強刺激,以利于疾病快速恢復,必要時可行刺血療法。處方:1)地倉透頰車,合谷、太陽、翳風;2)迎香透顴髎、列缺、攢竹、風池。以上2組,循經遠近相伍,交換治療,雙側透針術,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3分鐘催針1次。同時可于上下瞼結膜和頰黏膜點刺出血。上列2組處方,體現循經遠近相伍,“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的大法。取氣血俱多之經的合谷、頰車、地倉調氣活血通絡,取少陽主風之經的翳風、風池、太陽疏風透表散邪,列缺為肺之絡穴,與陽明為表里,疏皮毛肌腠之風邪,攢竹屬太陽主表,善祛頭面風邪。風邪得去,絡道得通,筋肉得榮,則口歪自愈。
案1[5]陳某,女,25歲。1962年12月18日初診。患者4天前受風著涼,晨起洗漱時發現顏面麻木板滯,頸項強痛,口角向右偏斜,左眼不能閉合,額紋消失,舌僵不靈,味覺減退,咀嚼困難,食物殘渣留滯于齒頰間,語言不利,口角漏風流水,鼻尖也歪向右側,耳后作痛,面容變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診斷:左側面癱。治宜疏風散邪,通經活絡。選穴:1)地倉透頰車,合谷、太陽、翳風;2)迎香透顴髎、列缺、攢竹、風池。以上2組處方,循經遠近相伍,交換治療,雙側透針術,施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3分鐘催針1次。必要時上下瞼結膜和頰黏膜點刺出血。經治3次,胞瞼能閉合,面肌靈敏度增加,額紋增多,翳風壓痛點消失,但發笑時尚有輕微歪斜,共治4次治愈。
3.2 恢復期 發病1周至1個月為恢復期。患者多數伴有耳后疼痛、聽覺過敏、或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此類患者因正氣先虧,脈絡空疏,外來之邪侵襲陽明、太陽、少陽經脈,氣血運行失常,經筋失于濡潤,縱緩不收而成。同時伴有氣血瘀滯,針刺治療以疏散外邪,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為其大法。處方:1)地倉透頰車、陽白、風池、人中;2)迎香透顴髎、絲竹空、翳風、列缺;3)頰車透地倉、攢竹、承泣、合谷。同時于上下瞼結膜和頰黏膜點刺出血。以上穴位,循經遠近相伍,1次/d,1組/次,輪換針刺,以28號1.5~3寸毫針斜刺,多用透針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3分鐘催針1次。上下瞼結膜和頰黏膜點刺出血隔日1次。
案2[6]張某,男,26歲。1988年1月7日初診。患者1周前因工作勞累并感受風寒,自覺顏面板滯發木,口角向左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漏風流水,味覺減退。曾在其他醫院肌注維生素B1,內服疏風解表中藥湯劑1周未見好轉。診見:顏面變形,唇口歪斜,眼裂增大至1.5 cm,怕風流淚,不能揚眉,不能鼓腮吹哨,鼻唇溝變淺,語言不利,咀嚼不便,食物嵌留于齒頰間,表情喪失,翳風處有壓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診斷:口眼歪斜(面癱)。治宜疏解表邪,通經活絡。選穴:1)地倉透頰車、陽白、風池、人中;2)迎香透四白、絲竹空、翳風、列缺;3)頰車透地倉、攢竹、承泣、合谷。以上穴位,循經遠近相伍,1次/d,1組/次,輪換針刺,以28號1.5~3寸毫針斜刺,多用透針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3分鐘催針1次。3次后患者能皺眉和打口哨,面肌靈敏感度增強。再治療4次后諸癥基本消失。為了鞏固療效,繼針2次,完全恢復正常面容。
3.3 后遺癥期 發病1個月以上為后遺癥期。患者經多方治療未見療效,或伴有體質虛弱,或有大悲大怒等情緒起伏,或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此類患者多因病情遷延不愈,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面部營衛氣血運行障礙,而致面部筋脈肌肉更加縱緩不收,治療極為困難[7-10]。楊老認為此期“應從風論治”,當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素問·調經論篇》云:“病在血,調之絡。”故除常規針刺外,要重用刺血療法,可達疏通氣血,祛風活絡的目的。面癱經久不愈者,其病機要點,在于邪困日久,血瘀經絡。點刺血絡,可活血化瘀,使面部筋肉得到血液濡養,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增強神經組織的營養和肌肉的緊張度,提高神經興奮性,從而加速麻痹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依《黃帝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原則,針刺以補法為主,手法宜輕,但因病入經太久,仍需透刺。所以臨床上不用電針等強刺激手法。治以疏通經絡、扶正祛邪。選穴:1)地倉透頰車、陽白、球后、迎香、三陰交、合谷;2)禾髎透顴髎、頤中、承泣、足三里、列缺;3)患側上、下瞼結膜及頰黏膜。以上穴位,循經遠近相伍,1次/d,1組/次,輪換針刺,以28號1.5~3寸毫針斜刺,多用透針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3分鐘催針1次。上下瞼結膜和頰黏膜點刺出血,隔日1次。
案3[11]羅某,男,16歲,安岳縣白塔鄉人,于1995年3月5日初診。主訴:口眼歪向左側2月余。病史:患者于1995年1月2日因受風著涼,出現右側口角歪向左側,顏面麻木,經中西藥及針灸治療月余,癥狀無改善,遂來成都求楊老師診治。診見:右側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抽搐板滯,額紋消失,不能抬眉,眼裂擴大約1.5 cm,鼻唇溝變淺,口角漏風,人中溝歪向左側,味覺減退。耳后翳風穴有壓痛,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面癱。治以疏通經絡、扶正祛邪。選穴:主穴:右側上、下瞼結膜及頰黏膜。配穴2組,1組:地倉透頰車、陽白、球后、迎香、人中、合谷;2組:禾髎透顴髎、頤中、承泣、足三里、列缺。瞼結膜及口腔黏膜行刺血法。足三里針刺補法,余穴針刺平補平瀉法,針后于患側下關穴處拔罐,留5~10分鐘,1次/d。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15次基本痊愈而返鄉。
楊老師治療面癱,主張明辨病因病機,早期多用瀉法,后期多用補法,擅用透刺針法,崇尚刺絡瀉血法,用之于面癱,尤其是陳舊性、頑固性面癱,具有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使面部筋肉得到正常血液的濡養,改善面部循環,增強神經組織代謝,加速麻痹神經功能的恢復,從而令疾得瘳。
[1] 楊介賓.經絡辨證病機分析舉隅[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4,17(1):30-32.
[2] 水竹林.楊介賓針灸學術經驗鱗爪[J].針灸臨床雜志,1996,12(4):10-12.
[3] 繆奇祥,水竹林.楊介賓教授面癱刺血經驗談[J].中醫外治雜志,1998,7(2):28-29.
[4] 邢恒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最佳時機探討[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3(2):47-48.
[5] 楊介賓.口眼歪斜治驗[J].四川中醫,1988,6(10):49-50.
[7] 陳瑞華.分期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8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8):30-31.
[8] 迪亞拉,水竹林.楊介賓教授面癱證治經驗談[J].四川中醫,1996,14(7):7-8.
[9] 薄云.燒山火法聯合患側TDP照射治療風寒型面癱60例[J].西部中醫藥,2013,26(7):99-100.
[10]左幫平,王興麗,王維佳,等.針刺治療頑固牲面癱臨床應用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3,26(2):100-101.
[11]靳爽,鄭健剛.論周圍性面癱治療中的遠道取穴[J].西部中醫藥,2014,27(2):56-57.
ClinicalExperienceofProfessor Yang Jiebin in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MIUQixiang,YANG Yunkuan
QionglaiHospital of TCM,Qionglai611530,China
To state professor Yang Jiebin′s experience of facialparalysis treatment from aspectsof disease lo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stating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arying treatmentbased on differentstages.Emphasis is laid on hisopinion of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purely according to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heory of TCM.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eatmentof facialparalysis is effective and quick on the basis of classicsof TCM.And itpossessesexcellent referencemeaning.
facialparalysis;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experience;Yang Jiebin
R249
A
1004-6852(2015)04-0051-03
2014-07-07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編號2012CP16)。
繆奇祥(1970—),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面神經疾病的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