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微生物污染解讀
近年來,在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微生物污染問題較突出,現對食品微生物污染做以簡單的解讀.
①肉制品生產、加工或經營環節的衛生狀況有待提高.總局2014年兩階段共對3721批次肉及肉制品進行監督抽檢,主要包括熏燒烤肉制品,熏煮香腸與火腿制品,速凍調制肉制品,醬鹵肉制品、熟肉干制品,腌臘肉制品,畜禽內臟和畜禽肉等7類食品.檢驗結果顯示,75批次樣品微生物指標不合格,占抽檢總批次的2.0%.主要不合格指標為菌落總數(63批次,占1.7%)和大腸菌群(9批次,占0.2%),另有3個批次致病菌指標不合格,說明不合格產品生產經營過程存在操作不當、清洗消毒措施不到位、衛生條件把控不嚴等問題.②飲用桶(瓶)裝水的微生物指標不合格情況需引起重視.總局2014年第二階段對飲料進行監督抽檢.其中對飲用純凈水(2088批次)、天然礦泉水(652批次)和其他桶(瓶)裝飲用水(909批次)共3649個批次進行了微生物指標的檢驗.結果顯示,688個批次的菌落總數或大腸菌群指標不合格,5個批次的天然礦泉水樣品檢出銅綠假單胞菌,說明可能存在源水污染、生產過程衛生控制不嚴、清洗消毒不到位等情況.③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監測對保障食品安全極為重要.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等項目是食品安全標準規定的指示性微生物指標,用以指示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受污染程度,其中大腸菌群是用于判斷食品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指示菌超出相關標準限量,雖然不能直接反映出不合格產品可能導致人群健康問題的風險程度,但可以間接反映出食品生產、加工、經營環節衛生狀況的優劣.抽檢中發現問題的兩大類食品,雖然熟肉制品的總體合格率較高(約96.4%),但由于此類食品多數屬即食食品,與消費者健康關系密切,其微生物超標問題不容忽視.桶裝水的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僅有81.0%,提示應高度關注包裝飲用水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有關企業應認真剖析生產加工和經營環節中的危害點、污染源,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專家建議如下:①熟肉制品的安全涉及面廣、影響面大,需繼續關注,并在預防風險上下功夫.肉制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應切實執行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及相關規定,認真實施《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對食品原料及加工、包裝、貯存和運輸等環節進行有效的過程控制,保證產品的食用安全.②桶裝飲用水的質量管理要從廠內延展到廠外,除生產過程需要加以嚴格控制外,在流通銷售等環節更需要加強管控.首先,生產經營企業應重視水源水的防護,避免水體受到污染.其次,生產過程中需嚴格控制衛生操作程序,包括儲水罐和桶的清潔、安全指標監測以及包裝材料、運輸環節的監測等.特別需關注水桶的質量,由于一些劣質水桶價格低,其桶口規格不規范,與桶蓋不匹配,易造成微生物污染.要嚴格把控每個關鍵環節,以避免環境中致病微生物對飲用桶(瓶)裝水的污染,保障消費者的飲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