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巍巍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廣東肇慶526060)
廣東省清新縣新洲金礦外圍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探討
尹巍巍*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廣東肇慶526060)
系統研究了新洲金礦外圍的區域地質背景和礦區地質特征,并結合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區的礦床成因進行了探討。
礦區地質;金礦;礦床成因;新洲;礦床地質
廣東省清新縣新洲金礦區位于佛岡—豐良緯向構造帶與吳川—四會斷裂帶的交接復合部位。該區域不同構造體系的長期發展,互相復合和改造,加上海西—印支期及燕山期大規模的巖漿侵入,使本區的地質構造顯得錯綜復雜;它們的發生、發展及相互作用,對該地區的成巖成礦有著重大的影響。本文結合礦區地質和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區的礦床成因進行了探討。
1.1 地層
(1)震旦系(Z):分布最為廣泛,據巖性組合,礦床內分為3個巖性段;第一巖性段(Z1):下部為灰白—深灰色片狀二云母石英巖、二云母石英片巖和石英二云母片巖,中部為灰白—灰綠色鈉長石英巖、黑云母石英巖夾二云母片巖,上部為棕灰色石英二云母片巖、二云母石英巖,間夾灰—灰綠色二云母鈉長石英巖。第二巖性段(Z2):頂部為灰至淺灰色片狀二云母石英巖與灰褐色二云母石英片巖互層。中部以灰色片狀二云母石英巖、黑云母石英巖為主夾乳白色塊狀石英巖、二云鈉長石英巖薄層。底部以米黃色塊狀鈉長石巖、灰白色塊狀鈉長石英巖、白色塊狀白云石大理巖等。第三巖性段(Z3):上部淺至灰白色塊狀鈉長石英巖、黑云母石英巖。中下部灰至深灰色片狀二云母石英巖、黑云母鈉長石英巖,巖石具微片理化。
(2)中泥盆統桂頭組(D2g):分布于礦區西北部,僅見中下部位。礦床內呈殘留頂蓋產出,主要巖性為灰白色變質絹云母石英細砂巖,變質石英粉砂巖,局部夾絹云母千枚巖,底部灰白色變質含礫砂巖,變質不等粒粗砂巖、含炭質硅質大理巖。
(3)第四系(Q):分布于各支流谷地以及河漫灘階地,以坡積層分布最廣,其次是河流沖積層。巖性由砂質至粘土及砂礫層構成。尤以含粘土為主,占70%以上。
1.2 構造
礦區位于緯向構造與新華夏構造體系交接部位,由于歷次地殼運動影響,使本區地質構造復雜化。震旦系地層產狀在礦床外圍絕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往東傾斜,形成單斜構造;但在礦床外圍內,褶皺構造較為發育。礦區斷裂構造比較發育,除在震旦系中普遍發育層間擠壓揉皺帶(韌性剪切帶)外,斷裂構造按方向可以分為北北東—北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和近南北向斷裂3組。礦區內節理發育,有NWW、NNW—近SN、NE向。
1.3 巖漿巖
礦區巖漿巖活動主要在燕山期,形成本區的花崗巖體。巖體分布于礦區東南角,屬佛岡巖體的西緣部分。巖性較單一,主要為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淺白色,似斑狀結構,基質具花崗結構。礦物成分斑晶為鉀長石、斜長石和石英;基質成分為鉀長石、石英和黑云母,副礦物為榍石、鋯石、磷灰石、褐簾石、瑩石等。
礦區主要為Ⅷ號金礦帶,位于新洲金礦床西部,產于F9斷裂帶與Ⅰ號背斜的交接復合部位,屬一條隱伏金礦帶。Ⅷ號礦帶走向北東,由含金鈉長石—碳酸鹽化帶構成,傾向288°,傾角15°~25°,礦帶厚10~25m。礦帶與頂底板圍巖產狀近乎一致。圍巖巖性主要為強度不一的鈉長石—碳酸鹽化二云母石英巖或片巖。現初步查明,Ⅷ號金礦帶內有3個礦體,即8-1、8-2、8-3號礦體,其特征如下:
(1)8-1號礦體:分布于80~86線間,走向長240m,產于礦帶頂部,產狀大致平行礦帶,埋藏標高+180~+110m,礦體走向18°,傾向288°,傾角20°左右。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不大,為0.45~1.53m,平均0.90m;礦體金品位(1.20~10.14)×10-6,平均品位5.39×10-6。當圍巖為鈉長石巖時,礦體與圍巖界限不清,依據樣品分析結果圈定其邊界。
(2)8-2號礦體:分布于80~86線間,走向長240m,產于礦帶中下部。產狀:走向18°,傾向288°,傾角20°左右。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大,最小0.36m,最大3.17m,平均1.55m;礦體金品位(6.12~39.35)×10-6,平均品位9.01×10-6。
(3)8-3號礦體:僅見于ZK30801鉆孔中,為單孔控制。礦體產于礦帶的底部,金品位14.97×10-6,厚度0.69m。
通過1∶10000土壤化探測量,新洲金礦區金背景值為10.29ppb。金異常下限29ppb,中帶59ppb,內帶117ppb,共圈出異常20個,編號AP1~AP20。其中,AP9、AP10、AP15、AP18-20為點異常或受污染異常,無找礦意義。其余異常具有如下特征:
(1)Au異常總體分布反映了各礦帶的分布。礦床東部異常規模大,單個異常范圍可達0.1~0.2km2,金含量一般為100~200ppb,異常梯度陡,內帶分布明顯。在礦床西部Au異常相對分散,規模相對較小,單個異常范圍0.05~0.08km2,金含量一般為50~100ppb,異常梯度較緩,外帶較寬,內帶較窄。
(2)礦床東部常伴有As、Pb、Zn、Hg、Ba異常,尤其是As異常規模大,梯度陡且集中,與Au異常較吻合;而西部只伴有Pb、Zn異常,均較為零星,但總體反映了礦帶的分布。
(3)Cu異常分布零星且不發育,這與礦石中銅含量低且分布極不均勻是是一致。
新洲金礦床Ⅷ號金礦帶與Ⅰ、Ⅱ、Ⅲ、Ⅳ號金礦帶成因不同,類型亦不同;但與英德九龍礦區大溝谷金礦床相似,即屬鈉長石巖型。其礦床成因類比大溝谷金礦床探討如下:
4.1 鈉長石巖成因初探
(1)鈉長石巖呈脈狀,大的透鏡狀沿斷裂分布,規模較大,與圍巖接觸帶清楚,圍巖中有細脈狀鈉長石沿裂隙充填。
(2)鈉長石巖內接觸帶有較多的變質巖殘留體,殘留體也受不同程度的鈉長石化。其中黑云母蝕變后產生新的礦物金紅石,且與鈉長石巖中的金紅石特征相同。鈉長石巖中仍保留有鋯石、磷灰石等變質巖礦物殘留。
(3)鈉長石巖邊部為條紋、條帶構造,中心為塊狀構造,而且條帶的方向與殘留體延長方向一致。
(4)根據F9斷裂4個鈉長石巖鉛同位素測定結果,放射性成因鉛較低。在鉛同位素演化圖上,數據落在正常鉛演化曲線之下,大洋火山巖和深海沉積物區域內,說明鉛主要來自上地幔或下地殼源區。
綜上所述,鈉長石巖屬熱液充填交代成因。
4.2 碳酸鹽巖成因
根據金礦帶內碳酸鹽樣品分析結果,該礦帶內的碳酸鹽巖屬巖漿碳酸鹽成因。
4.3 成礦溫度和壓力
礦床內金礦化與鈉長石化、碳酸鹽化關系密切。根據成礦階段方解石流體包裹體捕獲時最佳壓力為367~394bar,平均376bar;捕獲時最佳溫度308℃~325℃,平均313℃,說明金成礦屬中溫環境。
4.4 成礦溶液成分
根據鈉長石和方解石2個樣品流體包裹體成分分析結果,流體包裹體的陰、陽離子含量較高,反映成礦溶液的鹽度較高。金可能主要呈氯的絡合物形式搬運,成礦溶液為中—偏堿性。
廣東省清新縣新洲金礦區位于佛岡—豐良緯向構造帶與吳川—四會斷裂帶的交接復合部位,與鈉長石巖成礦條件密切,屬熱液充填交代成因。已礦床內金礦化與鈉長石化、碳酸鹽化關系密切,金成礦屬中溫環境,綜上所述,本礦床為產于斷裂破碎帶內中溫熱液礦床。
[1]王斯亮,李新福.廣東省清新縣新洲金礦床西部地質普查報告[R].廣東高要河臺金礦,2010.
[2]覃慕陶,凌井生,王正云.粵西地區金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研究[R].廣東省地質礦產局七一九地質大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1994.
P618.51
A
1004-5716(2015)09-0131-02
2014-08-26
尹巍巍(1984-),男(漢族),寧夏固原人,助理工程師,現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