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范楊文燦
為民族團結提供法律保障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律師進村、法律便民』工作走筆
文 本刊記者
范楊文燦

今年是“六五”普法工作的收官之年,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啟動了2015年湖北“民族團結進步荊楚行”活動。本刊記者隨活動記者采訪團深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兩地四個村落,就“律師進村、法律便民”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題采訪。采訪中,記者看到特色民居醒目有秩,村民生活祥和有序,鄉(xiāng)間路上一株株“一串紅”花開正當時。
2014年10月20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同年12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
恩施州率先一步,先行先試,出臺 《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法治恩施建設的意見》和《恩施州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全州農村全面鋪開“律師進村、法律惠民”工作,回應群眾訴求,開展先行試點,讓頂層設計“落地生根”。
恩施州是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方,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數的52.8%。長期以來,恩施州在國家民族政策的護持下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但由于其地處老、山、邊窮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低,導致區(qū)域法治建設的進程相對緩慢,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相對艱難。
恩施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民意,以解決涉法信訪問題為切入點,在組建法治建設專家委員會和涉法涉訴法律顧問團的基礎上,結合2013年恩施市龍鳳鎮(zhèn)開展律師參與村居治理的試點的經驗,整體謀劃布局,高位推進發(fā)力,在氛圍營造、平臺搭建、經費保障、隊伍建設、制度健全、督查考核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步建立了以“律師進村、法律便民”為主要內容的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工作長效機制。
2013年9月,恩施市龍鳳鎮(zhèn)借助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機遇,率先在全州開展“律師進村、法律便民”活動,建立了“四個一”法律顧問服務網絡,即鄉(xiāng)鎮(zhèn)(辦)人民政府有一個法律顧問團,村(居)委會有一名律師診所,農村網格有一名法律宣講員,農戶有一個法律明白人。2014年初,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法治恩施建設的意見》和《恩施州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全州農村全面鋪開“律師進村、法律惠民”工作。
政府出錢買服務,法律顧問履職責,基層群眾得實惠。恩施州采用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由公共財政全額預算法律顧問經費,保障此項工作在全州全面推開。統(tǒng)籌律師、基層法律服務者和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工作人員各方力量,為村居民答疑解惑,協(xié)助村居委會依法自治管理。利用網格信息平臺,提供“面對面”的律師服務,將“律師進村”引入社管平臺,設置“律師進村面對面”的功能模塊,建立“運行+監(jiān)督+考評+管理”的一體化機制。采取“整體打包”的方式,由鄉(xiāng)鎮(zhèn)牽頭統(tǒng)籌,統(tǒng)一聘請一個法律顧問團或法律顧問覆蓋所屬村委會。
自 “律師進村、法律便民”活動開展以來,恩施州各地從法律顧問服務基層法治建設工作中總結創(chuàng)新,探索出了恩施市龍鳳鎮(zhèn)“四個一”的法律顧問服務模式、屯堡鄉(xiāng)“法律診所”和“1+2+3+X”工作方法、沐撫辦事處結合法律顧問制度工作與層級調解、來鳳綠水鎮(zhèn)將全鎮(zhèn)18個村 (社區(qū))的法律服務進行“捆綁打包”等因地制宜的好做法,領跑各地基層治理的新突破。
恩施市沐撫辦事處用好“鄉(xiāng)土力量”,進行層級調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村組里。村民小組長發(fā)揮守法正能量,重視發(fā)揮群眾作用。借助人民調解的力量,為村民調解矛盾糾紛,宣傳法律常識,維護團結和諧。
目前,沐撫辦事處轄177個村民小組。為了把普法工作做透做實,2013年,沐撫將地名組(共44個,每組平均轄180戶以上,約500人),恢復為以原生產隊為基礎的村民小組(共177個,每組平均轄40戶,約150人),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小組長,由小組長兼任治安中心戶長。
“小組長是連接政府、村委、村民之間最直接的紐帶,身兼‘政策宣傳員’‘村務監(jiān)督員’‘普查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村組管理員’等5個重要角色。”沐撫綜治維穩(wěn)中心負責人介紹。
與坐擁恩施大峽谷景區(qū)的恩施市沐撫辦事處不同,位于鶴峰縣東北邊界、“一腳踏三縣”的鄔陽鄉(xiāng),從小處入手,做實鄉(xiāng)村法律宣傳。
鄔陽鄉(xiāng)在法德教育培訓學校(鄔陽鄉(xiāng)司法所業(yè)務辦公用房)開設法律講堂,培養(yǎng)依法而行的新型農民。“將普法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學法與用法結合,這樣就能更好地去發(fā)揮教育效果。”鄔陽司法所所長羅才勝向記者介紹說。
“法”文化沁潤大山村,山民思想觀念的轉變、素質的提升,法治思維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新農村的公平正義彰顯在細致的普法工作中。法律顧問主動電話聯(lián)系,同時進村入戶接受咨詢、開展法律培訓和以案說法,通過“一對一”咨詢等線上線下服務,使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接受便利的法律服務。
“我們法律顧問團從鄉(xiāng)到村到戶直接參與鄉(xiāng)山林確權,代理行政訴訟,參與調解、做法律講座、為老百姓提供直接法律咨詢。目前,這個工作還在開展之中。百姓開始知道律師信息,并主動咨詢我們。”鄔陽鄉(xiāng)法律顧問團律師張厚軍說,他和同事們從源頭切入,以鄉(xiāng)村為單位作宣傳,進行法治教育,對于調解無效的當事人引導其走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給予其相關法律咨詢和援助。
“找律師管用!我們這里的好些人遇到不明白、想不通的事,聽他們答復才覺得放心、安心,有時跟律師通個次把(幾次)電話,就把我們的問題給解決了。”家住沐撫居委會附近的45歲土家族村民周先福告訴記者,他是法律援助的受益者之一。
周先福是一名農電工,2014年末,在給當地供電所砍通道的過程中,意外被樹砸傷腿部。本想著自認倒霉的他,經人提醒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在了解具體情況后,依據他的工傷9級傷殘等級鑒定和誤工、護理費用證明,中心全程介入,歷時半個月,促成當事雙方達成和解。周先福通過合法有效的途徑,得到了5.5萬元的賠償金。
此外,村(居)法律顧問還協(xié)助修訂村規(guī)民約、完善村務公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提供決策法律咨詢意見,參與維穩(wěn)、征地拆遷等活動,幫助規(guī)避法律風險,促進了村級自治組織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在山民中反復宣傳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意義和給大家?guī)淼囊嫣帯?/p>
“律師進村、法律便民”在基層依法治理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村居民處理涉法事務提供了便利。
2015年10月20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一周年之際,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北京召開“寓法于治,法治落地”——恩施州“律師進村、法律便民”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新聞發(fā)布會,宣傳和推介了恩施州開展基層法治工作的典型經驗。
“律師參與村級組織治理,尤其是服務群眾的做法,有利于基層普法工作,實現了政府維穩(wěn)與群眾維權并舉。”恩施州司法局律師公證科科長羅建剛說。
恩施州依法治州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峋認為,律師不是當事人,沒有利害關系,所信奉的唯一準則是法律,是公平正義的象征。利用好社會執(zhí)業(yè)律師的專業(yè)特長和獨立第三方的身份,協(xié)助做好涉法矛盾糾紛和涉法涉訴信訪積案的調解處置,把問題分歧統(tǒng)一到法律規(guī)范中,引導涉法涉訴信訪在法律軌道解決。
開展“六五”普法的五年來,恩施自治州在普法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僅開展“律師進村、法律便民”活動兩年來,恩施州已建成律師顧問團93個,有2460個村(居)委會聘請了法律顧問,占全州總數的98.6%。2016年底,法律顧問制度將在全州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