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運漢 姜大華
“以蜂為媒”走民族和諧共富之路—記湖北保康澳立生物科技公司蜂蜜深加工研發基地
文 劉運漢 姜大華

每當春暖花開時節,走進湖北保康,放眼望去成片的油菜花遍地金黃。不遠處,一排排蜂箱整齊排列,蜂農們正忙著取蜂脾,將蜂蜜收進儲蜜罐。順著濃郁醉人的蜜香一路尋來,一個占地面積30多畝的花園式標準化蜂蜜深加工研發基地——湖北澳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展現在眼前,這里就是被保康山區群眾譽為致富道路上“甜蜜事業”的總部。
在保康,只要提到澳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會提到公司董事長王興武。他“以蜂為媒”走出了一條民族和諧共富之路。
保康是全山區縣,也是傳統的農業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覆蓋率達79.2%,生態環境相對獨立,蜜源植物種類眾多,花源資源非常豐富,綠色生態優勢尤為明顯,是適宜蜜蜂養殖的好地方。在保康,山區農民傳統的蜜蜂養殖生產經營方式較為粗放,生產基礎設施簡陋,養殖技術落后,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十分低下,勤勞的山民并沒有從蜜蜂養殖中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為富民的產業優勢?王興武思考著,努力著,嘗試著。2005年,他決定成立公司,走蜂蜜深加工之路。于是,一個以蜜蜂養殖為主導產業的公司——澳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了。
氣溫、濕度、水源、光照及蜜、粉、技術資源和要素等條件,都對蜜蜂養殖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司成立后,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組織人員到神農架、鄭州、重慶等地實地考察取經;另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院校——福建農林大學蜂學院的專家博士到保康實地考察指導,培養本地技術人員。
在考察活動中,專家與公司技術人員踏遍了全縣11個鄉鎮的山山水水,查閱了數年來保康縣氣象、植物分布資源等大量數據,進行充分論證,首次較為全面的對蜜蜂養殖資源進行了普查,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結果。統計資料表明:保康縣各方面條件非常適宜蜜蜂養殖,特別是刺槐、荊條、山楂、油菜、玉米、牡丹、野玫瑰、中藥材等植物分布廣、面積大,蜜源豐富,境內擁有5萬多群的養蜂潛力。大量的前期調研,為公司的規模發展蜜蜂養殖加工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任何好的想法,都要付諸實踐,并經受實踐的檢驗。王興武決定自己先試一把,只有自己試驗成功了才能帶領家鄉父老鄉親共同致富。
中華蜜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地方蜂種,這種“土蜜蜂”也被視為“民族蜂”,故稱“中華蜂”。農村各家各戶可分散養殖,投資少、風險小、效益好。公司把“土蜜蜂”作為公司發展蜜蜂養殖的重點蜂種。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后,王興武滿懷信心地試投資了5萬元,從鄭州引進了70群土蜂。可事與愿違,由于當年夏天持續高溫高濕,保康全境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蜜蜂普遍染病,損失慘重。
面對失敗,王興武沒有氣餒,他再次籌借資金,購買了120群種蜂,通過精心管理,使種蜂順利越冬,并繁殖出蜜蜂200多群。2008年春,油菜花盛開之季,僅當季就采收蜂蜜2000公斤,創收7.2萬元。
養蜂小有收獲,王興武并沒有淺嘗輒止。2008年4月,公司又投資建成了一條年產1200噸的蜂蜜生產線,對蜂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并注冊了“野花谷”牌蜂產品商標。同年5月,“野花谷”牌土蜂蜜、野玫瑰蜂蜜、野菊花蜂蜜、蜂王漿、蜂膠、花粉陸續上市。當年,公司銷售蜂蜜5000多公斤,“野花谷”牌系列蜂產品還獲得了中國食品博覽會和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
充分利用保康山區豐富的花蜜資源,將蜜蜂養殖產業做大做強。在保康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傾力支持下,2009年,公司成立了保康荊楚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全縣建立了4個蜜蜂養殖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無償向農戶提供養殖技術,以最低成本價為農戶提供蜂具和優良蜂種,吸引農民養蜂,帶動全縣2000多戶農民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2010年,公司入駐城關鎮牌坊灣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園,征地30畝建設新的辦公樓和生產線,蜂蜜加工生產能力提高到3000噸/年。同時,通過幾年的科學研究實驗,人工繁育的“中華蜂1號”蜂群每箱年產蜜量由原來10余公斤增至45公斤,此項科技成果為養蜂農戶每群蜂增加經濟收入3000元以上。
黃土嶺回族村是保康縣的貧困村,也是公司4個蜜蜂養殖基地之一。全村51%的人口是回族,養蜂的40戶人家當中,95%為貧困戶,養蜂總量達144箱。
“養上一箱中華蜜蜂,保守點兒算,一年下來增收2000多塊錢是沒有問題的。”保康荊楚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順濤介紹道,“一箱蜜蜂按產蜜120斤算,當前土蜂蜜的市價按一斤40元算,就可賣到近5000元。就是按一斤20元錢算,也有2000多元錢。”
王順濤還介紹說,蜂種、技術、設備都由公司免費提供,公司還負責對產出的蜂蜜進行回收。考慮到有些農戶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勞力養蜂,公司改變過去由農戶分散養殖、合作社統一回收蜂蜜的做法,創立了“代養分紅”的新模式,既解除了蜂農的后顧之憂,也保證了農戶收入的穩定。“就算蜂農不親自養,也能從中獲得利潤”。

王興武(右二)在察看蜂群情況
黃土嶺回族村一組的孟采成一家養了8箱蜂,基本實現了一年脫貧。2013年底,靠養蜂得來的收入,他整新了自家的房屋。公司推行這種養蜂模式,幫助大多數農民實現了當年投入、當年見效。黃土嶺村144箱蜂蜜,一年就可增收近70萬元,40村民戶均增收1.75萬元左右。
養蜂不爭田、不爭地,是空中生態農業,還能為農作物增產增質。保康縣將蜜蜂養殖及蜂蜜系列產品加工作為全縣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項目,決定大力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實現農民增收脫貧,力爭在5年內將保康建設成“蜜蜂之鄉”。
目前,公司已建成蜂蜜、蜂王漿、蜂花粉、巢礎等6條蜂產品加工生產線和一個中華蜂養殖研發中心,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全國大中城市。實現銷售收入3700萬元,上繳稅金420萬元。在全縣建成標準化蜜蜂養殖培訓基地11個,網絡養蜂農戶2200余戶,發展蜂群 2.05萬群,實現經濟收入6974萬元,戶平創收3.17萬元。
未來5年,澳立公司將緊緊圍繞保康 “打造都市襄陽后花園、建設綠色襄陽示范區”,加快“美麗幸福新保康”建設,大氣魄推進保康蜂產業與世界接軌,與知名企業結盟,與全縣各族農民朋友結成利益共同體,走民族和諧共富之路,力爭蜜蜂養殖規模達到6萬群,銷售額達到2.5億元,上繳稅金0.2億元,帶動5000戶農民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8億元,戶平增收5.64萬元。
(作者:湖北保康縣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