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令云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太平鎮農科農機服務中心
農藥污染及其防治
卜令云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太平鎮農科農機服務中心
農業污染,是指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布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惡臭氣體以及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產生的水體污染物;二是農產品污染。
隨著我國農業集約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化肥農藥等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國。2004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已經達到4637萬噸,氮肥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近30%。中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僅為40%左右。
化肥、農藥、獸藥、農膜等的過度使用,已經導致了嚴重的農業污染。目前,中國每年有超過1500萬噸的廢氮流失到了農田之外,污染了地下水、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空氣污染等環保問題。農藥過量施用是目前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據統計,目前中國農藥的過量施用在水稻生產中達40%,在棉花生產中超過了50%。在一些高產地區,每年施用農藥可達30多次,每公頃用量高達300千克以上。第三,獸藥安全性較低,濫用和超標現象嚴重,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近年來,農藥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危害也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在土壤和水體、糧食、蔬菜、水果等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產品的污染上。農藥殘存在農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積累,造成人畜中毒;農藥在殺滅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會破壞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農藥使用以殺蟲劑為主,約占農藥總用量的78%,其中,又以甲胺磷、敵敵畏等毒性較高的品種使用最多。據農業植保部門調查,在葉菜上使用過高毒農藥的種植戶占到32.8%,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不僅寄主植物本身吸附大量農藥,而且通過滲透進入植物內部,造成農藥殘留,進而對農產品產生污染,尤其是蔬菜、水果、糧食等農產品農藥殘留將直接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甚至生命。
農藥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農藥不斷地通過生物富集與食物鏈的傳遞,逐級濃縮,人類處于食物鏈的最頂端,受害也最嚴重。據調查,我國每年發生農藥急性中毒約1.3萬例,死亡1000例以上。急性農藥中毒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慢性中毒則往往被人忽視。農藥進入人體后,參與人體生理代謝過程,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和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且大多數農藥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三致”作用,這是目前各類危險性病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它對環境介質的污染,主要是對土壤、水體和大氣的污染。據調查,粉劑農藥的利用率僅為10%,液體農藥的利用率僅為20%左右,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20%~40%的藥劑漂游于空中。空氣中的農藥又可通過降水返回陸地,并隨著降水和灌溉傳播或隨水下滲污染地下水。
大規模的使用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傷了害蟲的天敵,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同時,長期使用同一種農藥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據報道,1948年全球抗藥性害蟲有l4種,1981年達到589種,目前已超過1500種。害蟲產生抗藥性后,使得防治效果降低,需要不斷增加用藥次數、濃度和用量等,或者應用新的活性更強的殺蟲劑,這樣必然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對農藥的危害性普遍認識不足混淆高效和高毒的概念,許多人認為某藥使用23分鐘后害蟲死亡就是高效,專門購買高毒、高殘留農藥,至使我國高毒高殘農藥使用量居高不下。不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環境安全,剛剛噴過劇毒農藥的蔬菜、水果隨后就采摘上市,隨便在河流、池塘、水井等處配藥和沖洗施藥器械,農藥包裝物殘留物亂扔亂丟。
違規使用農藥,生產中,農民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價格低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現象十分普遍。化肥的超量使用導致地下水污染加劇,而農藥的濫用致使其在環境及農副產品中的殘留現象日益嚴重。目前使用的農藥中以殺蟲劑為主,約占農藥總用量的78%。據河北省農業植保部門的統計,在菜葉上使用過高(劇)毒農藥的種植戶占32.8%;幾乎100%的農戶用藥濃度和用藥量超標。溫室種植,施底肥往往要加入3911或對硫磷、呋喃丹、六六粉等高毒、高殘留農藥,以殺死地下害蟲。調查發現,菜農們普遍使用一種黑色的顆粒物(據查證是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蟲。農民說:“這種農藥不僅能防止韭菜生蛆,還能使韭菜長得壯實,葉片寬大翠綠,人們都愿意買,但我們自己不吃,主要是向外賣”。可見,韭菜普遍使用劇毒農藥,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施藥方法落后,用藥不對路,盲目施用我國農藥噴灑最常用的工具是工農。l6類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發達國家上世紀中葉已基本淘汰。這種施藥方法藥液損失率達80%以上。實際生產中,農民使用農藥的種類、數量、次數、用藥濃度大多不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隨意性較大。
防治時期不準。大多數農民抓不住最佳防治時期,部分農民憑經驗施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打藥不及時,看見病蟲大量發生時才打藥,延誤了最佳防治時間,以后雖然加大用藥量和噴藥次數,但收效甚微;另一種情況是不按病蟲情指標用藥,見病蟲就治,在農作物生長期間,有蟲無蟲打保險藥、放心藥,同樣造成過量施用農藥。
加強農業防治,降低病蟲基數清潔果園。大多數越冬害蟲、病原體均在枯枝、落葉、僵果、雜草及粗皮中越冬。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將園內的枯枝、落葉、僵果、雜草及刮掉的樹皮等清理干凈,集中銷毀,可以消滅大量的病菌、害蟲及蟲卵,降低第二年的病、蟲基數。結合修剪,剪除病蟲梢,如在春季及時剪掉頂芽上的蟲梢,消滅梨黃蚜;擊毀黃刺蛾的蟲繭,殺死其越冬幼蟲;刮除病斑和老翹皮,消滅隱藏于樹干上的越冬害蟲;結合秋季施肥深翻土壤,利用冬季低溫凍死一部分在土壤內越冬的害蟲、蛹或蟲卵等。
加強技術培訓,科學施用農藥農民對農藥知識和植保技術的缺乏,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淡薄,是造成農藥危害的主要原因。
生物農藥的廣泛應用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其特點是:超高效,藥劑用量少而見效快;高選擇性,僅對特有害生物起作用;無公害,無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提高測報水平。合理選用農藥。加強基層植保部門的投入力度,尤其要重視對新的蟲害發生和防治技術的研究,密切注視害蟲發生趨勢動態,及時準確發布害蟲發生趨勢短期預報。根據對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針對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抓住有利時機選擇適合的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