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敏 張變莉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農業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教學改革初探
樊亞敏 張變莉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植物組織培養》是農業高職院校植物生產類專業(園藝、園林、生物技術等)的專業課程之一,具有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針對其在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樣性、注重實踐教學等改革措施,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農業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教學改革
植物組織培養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滲入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到農業、林業、工業和醫藥業等領域,成為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尤其是在植物組培快繁、植物脫毒、新品種培育、種質資源的保存、藥用植物工廠化生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鑒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性,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植物生產類專業(園藝、園林、植保、種子、生物技術等)開設了《植物組織培養》課程。鑒于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學校的實踐條件以及人才培養要求,該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講解了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實驗室的構建、基本操作技術、脫毒培養、器官培養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針對以往的《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和考核方法單一等問題,我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實用性人才。
《植物組織培養》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驗證,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2]。因此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也能獨立地完成實驗操作(包括母液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滅菌、無菌操作等)。在理論教學中,結合農業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知識比較薄弱,通過教研和實踐,明確課程定位: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技能訓練,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其知識體系,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植物組織培養的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根據該課程的定位明確教學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其中知識目標就是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會設計一個小型的組培實驗室,掌握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各種器官的培養[2];能力目標會使用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會配制各種母液、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無菌操作、試管苗的馴化移栽、試管苗移栽后的管理、能夠設計培養植物以及能夠解決組培中常遇到的污染、褐變、玻璃化等問題[2]。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采用的教材是由梁明勤、陳世昌主編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本教材根據職業院校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編寫的,該教材主要包括9個學習情境,教學內容有植物組織培養的認知、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操作技能、植物組織培養的快繁技術、植物脫毒技術、馬鈴薯快繁與脫毒、蘭花組培快繁技術、植物育種等。
另外,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除了介紹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外,還要鼓勵學生去查看一些相關的期刊、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并推薦一些好的專業網站,讓學生及時了解組織培養方面的新知識和技術,這些都將大大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其專業知識面,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由于農業職業院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薄弱,在課程內容的講解中要直觀、形象、簡潔,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1.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
由于《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是在大學二年級開課,在一年級學生已經學過《植物與植物生理》《遺傳》《普通生物學》《園林苗圃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為該課程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所以教師在課程的講解中要注重聯系專業生產實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這也勢必要求任課教師知識面要廣泛,要不斷地學習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使教學內容能夠反映當前的技術發展。在講授過程中靈活運用舉例、啟發、提問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將學生主動引入到課程中,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植物組織培養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引入動物中的克隆,問一下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來的?普及一下動物克隆方面的知識,然后引入到該課程,植物組織培養也稱為植物克隆。或者我們可以拿一個葉片或一個枝條,采用提問的方法問學生怎樣讓這個葉片或枝條長成一個完整植株。此外,教師在講授各種植物器官培養方法時,還可采用歸納總結和分析比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容易掌握這部分內容。最后,教師在每堂課講授時要留出5~10分鐘時間,鼓勵學生提問、討論和交流,通過這種互動式交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次所學內容。
2.采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用粉筆在黑板上給學生講解,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3]。而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文字、圖片和聲音的同步,將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生動的演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3]。比如在講授高壓鍋的使用這一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在黑板上介紹高壓鍋的組成部分及使用方法,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高壓鍋的使用方法。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和板書相結合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圖片看到各種不同外形的高壓鍋,然后再介紹構造、使用。最后再采用現場教學法,帶領學生到實驗室,以實物為例介紹其構造并演示其使用方法,通過采用此種教學方法,化抽象為形象、直觀,更好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對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在實驗安排中,要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具體職務的生產為載體,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行動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以培養植物組織培養應用技能和相關職業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見表1)。在每次實驗中,教師首先現場講解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需要注意的事項,每個實驗大概講解30~40分鐘,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然后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進行現場指導,及時糾正出現的各種操作錯誤,并進行分析和總結。這樣既利于學生操作規范化,又加深其對操作錯誤的認識,提高其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每個實驗都要求學生掌握該實驗的目的、方法、實驗過程,實驗結束后要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并寫出實驗報告。另外,在實驗最后1~2天,以組長為負責人,以某種植物為例,查資料,進行培養基配方的設計、選擇外植體并進行無菌操作,后期觀察接種后的污染率、萌發率,并做好記錄。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以后從事組培方面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另外,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老師的科研中,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4]。比如在老師一些植物器官培養中,讓學生參與到外植體的選擇、消毒,培養基配方的設計;再比如在百合的繼代培養中,培養基配方的選擇、統計芽的增值率。菊花的移栽選擇的基質,如何配比、移栽后的管理。學生通過親自參加科研活動,掌握科研研究方法。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科學嚴謹態度,增加學習興趣,為以后他們從事本專業打好基礎[4]。
表1 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內容
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對《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及實驗方案設計等內容的掌握情況,在考核方面我們進行了改革:①減少理論課成績的比重,將理論成績由原來的70%降到50%,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試卷來考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內容主要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選擇、簡答和計算等幾種題型組成,能比較全面地反應該課程教學大綱,也能夠反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②加大實踐技能的考核,實踐成績占總成績的40%。該課程有1周的實驗,通過這1周的實驗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的最后一天對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母液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滅菌,外植體的選擇與消毒、無菌操作等情況,觀察學生在實驗中團結合作、開拓創新、組織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③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主要有上課的考勤、學生上課的表現及作業三部分組成。
植物組織培養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它的發展非常迅速,已滲透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缺一不可,在理論教學中輔以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論知識,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斷地加強新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優化教學內容,采用或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1]陳世昌.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
[2]肖輝海,郝小花,王文龍,等.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5):17419-17421.
[3]宋江華,孫俊,方從兵,等.《園藝植物組織培養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1):5278-5279.
[4]徐凌飛,屈鋒敏,李春梅.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3),57-58.
[5]曾艷玲,張黨權,譚曉風,等.《植物組織培養》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