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效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農業局
臺兒莊區小麥紋枯病重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王延效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農業局
2014年4~5月份,臺兒莊區小麥紋枯病大發生,全區小麥紋枯病病田率達80.6%,平均病株率22.6%,嚴重地塊高達65.7%,發病程度為歷年之最,麥田出現不同程度的枯白穗,雖經防治,仍造成很大損失。對此,筆者認真調查了臺兒莊區小麥紋枯病發生危害特點及重發生的主要原因,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1.小麥紋枯病的發生特點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和病株殘體帶菌傳播為主的常發性真菌病害。近幾年在我區發生面積呈逐年增加趨勢,已成為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制約因素。該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為害,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白穗等。病菌主要以菌核和病殘體中的菌絲體在田間越夏越冬。田間有兩個侵染發病高峰期,秋苗期和返青拔節期。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當溫度達30℃時,生長明顯受抑,超過32.5℃時生長停滯,日均溫度20~25℃時病情發展迅速。
病害發生和發展可分為冬前發生期、越冬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節后盛發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期5個階段。
2.小麥紋枯病危害癥狀
臺兒莊區小麥紋枯病發生時期屬抽穗后枯白穗期。田間危害癥狀表現為:基部葉鞘上有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害由植株基部向上部蔓延,并由葉鞘向內侵入莖稈,導致爛莖,切斷植株養分輸導,病株因養分、水分供應不足而枯死,從而形成大量枯白穗。據調查,全區小麥紋枯病因種植品種及輪作方式不同發病情況差異較大。就小麥品種而言,濟麥22、良星66平均病株率達42.6%,發病重于其他品種;就輪作模式而言,水稻-小麥輪作田塊發病重于玉米-小麥輪作田塊,稻茬麥平均病株率超過50%。
1.溫度、濕度適宜
今年全區3~4月份氣溫回升較快,氣溫偏高,特別是四月份,日平均氣溫在15~23℃,超過常年溫度4.8℃,而紋枯病適宜發生溫度平均在18~22℃,四月份的氣溫為紋枯病的大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由于此期干旱少雨,麥田濕度小抑制了紋枯病的浸染擴展,病害癥狀顯現不明顯。4月25-26日連續2天的降水,小麥田間濕度大,紋枯病浸染迅速擴展,降水后一周紋枯病病癥全部呈現,麥田出現不同程度的枯白穗。
2.菌源積累多
近幾年,全區小麥、玉米一年兩熟連作耕作制度使病菌有廣泛的寄主,加之麥田秸桿還田率高,使大量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夏,造成土壤中紋枯病菌大量積累,為其大發生準備了充足的菌源。
3.種植小麥品種易感病
目前全區小麥種植品種主要有濟麥22、良星66、良星99、泰農18、魯原502這五個品種,而這些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性較差,尤其是濟麥22和良星66,較易感病。因此,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紋枯病大發生的內在原因。
4.小麥群體過大
全區小麥生產中,農民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播種量大小麥產量一定高,因此播種量比較大。調查表明,近幾年全區小麥播種量一般每畝15~20千克,稻茬麥播量更是在25~30千克。播量大導致小麥群體高,造成田間郁敝,通風透光條件差,小麥生長細弱,組織柔嫩,個體發育不良,降低了小麥對紋枯病菌的抵抗能力。
5.農田雜草多
農田草害對紋枯病的發生有明顯影響,麥田雜草多,管理粗放的田塊,病害發生重。其原因是草多,與麥苗爭肥,降低抗病能力;田間一些雜草是病菌的寄主,草多易引起田間郁敝,相對濕度加大,可誘發紋枯病的發生。雖然近幾年一直大力提倡使用化學除草,但由于使用技術、雜草抗性及氣侯等因素的影響,致使麥田化學除草效果欠佳,我區大部分麥田草害仍較重,加劇了小麥紋枯病發生。
6.農民對紋枯病防治重視不夠
農民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重防蟲輕防病,對小麥蟲害較重視,如對小麥地下害蟲、小麥蚜蟲及紅蜘蛛能夠進行藥劑拌種和及時藥劑防治。小麥返青撥節期是防治紋枯病最佳期,但由于天氣干旱此期病害癥狀不明顯,農民防治不積極,錯過了防治適期,等到后期病害大發生,而再進行防治時,病情難以控制,致使紋枯病發生較重。
1.選用抗病品種
秋種時盡量選用中抗、耐病或感病輕、豐產性好的品種。
2.播前種子處理
播前種子可用3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占種子量的0.2%進行拌種,消減菌源,減少越冬基數。
3.合理輪作
實行小麥與油菜、大豆、花生等輪作,減少小麥與玉米或水稻輪作面積,可有效減少田間菌源積累。
4.加強栽培管理
通過田間管理,創造不利于小麥紋枯病發生的農田生態環境,可有效控制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具體措施是:一是適當降低播量,在適播期播種,控制麥田群體,增強麥田通透性;二是適當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氮、磷、鉀化肥,防單一施氮肥過多,培養壯苗;三是及時除草和排水,改善麥田生態環境,提高小麥抗病性和補償能力。
5.加強病情監測,及時防治
加強小麥紋枯病田間病情調查,當病株率達到15%~20%、病情指數為3時,要及時用藥。小麥紋枯病防治最佳時間是3月上旬,最遲不超過3月中旬。每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克對水100千克或15%三唑醇粉劑8克對水60千克或20%三唑酮乳油8~10克對水60千克噴霧防治。
6.暢通信息渠道,普及病害防治知識
要加強小麥紋枯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加大宣傳和引導的力度,讓群眾盡快掌握防治辦法。可以利用發放技術指導明白紙,通過手機短信將防治信息發送到各行政村負責人手機里,或者通過村廣播喇叭定期宣傳、發動群眾開展群防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