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執國 王玲
即墨市農業局
即墨市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分析
于執國 王玲
即墨市農業局
都市農業是指位于城市內部和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內,利用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田園景觀,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為城市居民提供物質產品的一種農業形態。
即墨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毗鄰青島市區,在都市農業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即墨市加快推進農業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都市農業發展,努力使農業產業服務青島,融入青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園區聚集引領發展
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加大發展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在資金、技術、設施配套等多方面進行了傾斜扶持。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共投入公共財政資金1.5億元,扶持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日光溫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發展較快,設施農業園區不斷涌現,讓農業項目在園區“抱團”,使農業園區聚集效應逐步顯現,全市的設施農業規模不斷壯大。設施種植集中分布在西部沿大沽河、流浩河、五沽河流域和東部沿蓮陰河兩岸的兩大集中種植帶。目前,全市設施農業種植面積8.23萬畝,其中智能溫室15萬平方米,日光溫室1萬畝,大拱棚2.6萬畝,中小拱棚4.4萬畝。全市農業園區建設雖然有一定規模和檔次,但這只是都市農業發展的雛形,真正實現都市農業“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模式,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品質
在發展都市農業過程中,始終堅持實施生態循環戰略,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積極推廣以節水、節肥、節能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大力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市發展蔬菜、果茶、食用菌等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38個,面積22萬畝。注冊“華日錦禾”“金口玉芽”和“鰲海灣”等知名農業品牌180余個,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156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96個,綠色食品27個,有機食品3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個。
3.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品牌帶動促農增收
一是全市品牌農業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以蔬菜和茶葉為代表的品牌農產品集聚區,其中,蔬菜產業集聚以移風店、劉家莊、段泊嵐、店集、金口為主;茶產業集聚以鰲山衛、溫泉、豐城、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為主。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的潛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創建農業品牌。以品牌效應的帶動,擴大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規模,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冊農產品品牌300余個。涌現出“東頤錦禾”黃瓜、“金口玉芽”芹菜、“鰲福”綠茶、“白廟”芋頭等青島十大名特優農產品,“錢谷山綠茶”“大任河粉條”“田橫香餑餑”等近百個特色農產品品牌相繼推出,培育出七級食用菌、段泊嵐香菜和華山甜寶等一批區域性知名農產品。
4.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創意拓寬發展空間
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無公害農產品、優質果茶等高效種植為主的生態農業,進一步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態觀光、茶果采摘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觀光園有10余處,其中,青島蔬菜科技示范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旅游特色村1家,“農家樂”飯店200多家。
都市農業還在發展初期階段,沒有真正做到服務大城市,融入大城市,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閑、教育、體驗等功能還不多,存在的制約因素主要有:
1.名特優少,知名度較低,品牌農業發展差距較大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即墨市雖然已開發培育出“金口芹菜”“鰲福茶葉”等農業品牌,但是相比之下整體品牌檔次不高,叫得不響。缺乏像膠州市的“膠白”、平度市的“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這樣叫得響、知名度高的品牌。
2.園區檔次不高,科技和裝備水平一般
顯示屏主要的工呢過是針對存儲的各項信息進行顯示,并且提供實時的信息動態,比如車輛的運行狀態、車輛遇到的故障類型以及處理狀況。顯示屏還要針對一些數據開展存儲,司機進行車輛的狀態了解就是利用顯示屏進行的。1型和2型的模擬輸入輸出機箱又被稱為RIOM箱,這二者的區別在于內部的板卡配置,同類型的板卡硬件是相同的。
缺乏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精品產業,園區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生產方式簡單,產業鏈短。在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附加值不高,還沒有形成滿足城市多種需求的能力。
3.休閑農業特色不突出,缺乏創意,精品少
休閑農業還停留在單純依靠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的初級階段,并沒有挖掘出與之相匹配的景觀、歷史、文化,缺少讓市民在休閑觀光過程增進對以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沒有將高效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融合為一體。
4.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很不完善
一是傳統農業比重大。目前仍以傳統作物種植為主,特色種植、果茶花卉等產業發育不夠充分,缺少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基地。二是農業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多為鮮活上市,時間集中,產品趨同,不能滿足居民優質化、綠色化的消費需求。三是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少。農產品加工鏈條短,制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四是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目前,全市大部分農民仍是以“單打獨斗”的方式生產經營,難以適應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五是土地指標缺少。有的園區想擴大規模,多層次發展,滿足人們需求,但建設用地無法解決,使具有規模效益的都市農業難以在競爭中形成。
5.資金投入不足,影響都市農業發展
發展都市農業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實現我市都市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實現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要注重協調發展,做到都市農業發展與藍色硅谷建設、中心城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相結合,真正做到統籌城鄉。即墨市地域東、西部存在明顯差異,按照“東果茶、西蔬菜、”的空間布局,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全面規劃,分步推進,選準重要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通過以點帶面的方法逐漸豐富都市農業內容,帶動都市農業整體突破。建議在東部山嶺區結合藍色硅谷建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優質果茶業,積極開發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等生態功能,大力建設土地集約、技術密集的現代高效農業,建設一批各具特色、頗具規模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和生態休閑旅游景區。如可發展農業采摘園、花卉觀賞園、教育教學及市民租賃農場等旅游觀光與體驗型農業類型,不僅可提供優質鮮活農產品,而且打造出綠色環境、優美風光。在西部以大沽河為軸心,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高端設施農業,配套發展休閑農業,建設高水平的特色品牌基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率先建成一批具有較高水平、較強示范帶動效應的都市農業示范園區。
2.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品質量
一是建議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生產大戶等為主體,成立全市農業產業化促進會,制定農產品品牌發展規劃及行業規程,引導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積累的良性機制。強化區域觀念,借助優勢資源,錘煉整合一批區域農產品品牌。二是高標準打造“三品一標”生產基地。三是加強品牌營銷。加大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需對接。四是大力營造品牌文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開始關注農產品營養與文化內涵。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要深度挖掘利用好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等資源,加大企業文化的開發力度,從更高的視角、更深層次挖掘企業和產品內涵,打造文化農產品,唱響“金口玉芽”芹菜、“鰲福”綠茶、“白廟”芋頭等品牌,力爭形成品牌優勢,不斷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園區建設引領,促進設施農業智能化、高端化
一是都市農業園區發展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著眼未來,準確定位,結合即墨市整體發展規劃,突出主題特色,體現差異,實施錯位發展,依托資源、科技、文化等優勢,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將園區建設推上新的高度。二是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思路,實施農業園區建設引領工程,著力打造精品現代農業園區。引進推廣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優良品種及其配套技術,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先導,切實做到示范一片、帶動一方。
4.創新休閑農業,開拓都市農業發展新領域
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鄉土文化內涵。都市農業應保持和強化其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揚長避短,表現和突出自己的鄉村特色,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本地民俗特色、人文歷史等資源,將農業生產、生活、生態進行有機融合,重點培育農業采摘、收獲等體驗式旅游、休閑觀光、溫泉養生度假等模式的休閑農業,為城鄉居民提供系列化的產品和服務。一是加快推進休閑農業項目建設。充分合理利用當地的農業景觀、民俗歷史及風土民情,通過設施栽培、生態立體種植、特色農業等模式,加強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農味,打造培育特色鄉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橫祭海節和鶴山柿子節等民俗節慶活動,把即墨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農業旅游觀光結合起來,努力打造成精品農業旅游品牌。二是發展創意農業提高效益。首先要展示農藝農技特色。針對都市市民求異、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費心理,例如可種植多形多色土豆、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農產品,以滿足其“獵奇”需求,掀起都市農業“新、奇、特”風潮。其次要創造巧用農業景觀。設計建設景觀農業帶,將農業元素突破田間界限。例如探索將農業生產應用于道路綠化,在新建道路兩側綠化帶內,成片種植柿子、櫻桃、向日葵等,建設具有一定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帶,既可形成美麗景觀,又增加了農業收和技術經驗積累,使農業應用領域拓展,道路綠化形式創新和道路綠化成本用節省等多重效益。三要創新特色,把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及觀光結合在一起。如日本的葡萄公園,將葡萄園景的觀賞、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嘗(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關的品評、寫作、攝影、體驗、競賽與慶典活動融為一體。三是積極發展觀光生態農業。發揮農業在教育、生態等方面的功能,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節水農業,增加滴灌微灌用水設施,種植節水優質作物品種,為市民提供回歸自然的良好生態環境,逐步建設成為青島市的綠色生態屏障。
5.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借鑒其他市區發展經驗,選擇一批重點農業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大力發展標準化農業。從即墨市實際出發,借鑒先進經驗,實施“園區+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標準化模式,以科技帶動、訂單拉動,大力發展標準化種植基地,優化種植業結構布局,推廣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發展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三是抱團發展闖市場。把分散的農戶聯系在一起,將“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闖市場”。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走規模化發展道路;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和農產品超市直銷,打開農產品銷售市場,讓周邊群眾得實惠,提高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出臺相關政策,建設功能齊全的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形成聯通全省、輻射全國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信息網絡,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6.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發展保障
一是加強政策的引導,整合惠農政策,確保財政支農投入的穩定增長。二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設施農業標準,使全市農業設施在模式上、檔次上、標準上有進一步提高。以園區、龍頭企業為平臺,提高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轉變生產方式,提高標準化水平,使設施農業向工廠化方向邁進。三是完善科技投入,構筑都市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發展完善適用都市農業要求的農技推廣體系,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農民的技能培訓,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