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華 溫小林
鎮江市農業科學院
淺析基層農業科研單位植保專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蔡金華 溫小林
鎮江市農業科學院
目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積極尋找生產與科研鏈結點,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該文闡述了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植保專業化服務采用“植保集成技術研究+新型農藥研發+合作社統一服務”模式并取得的成效,指出植保專業化服務勢在必行。
基層農業科研單位服務模式植保專業化
基層農業科研單位,近年來,把農業科技服務作為重點來抓,服務模式創新是一大重要內容。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業生產面臨著農戶分散經營、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下的狀況,農業科技服務是在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后,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各級農業科研院所提出的一項有力措施。目前,通常采用的模式大致有:聯合創新模式,即視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為有效地解決成果轉化上的難題,實行研發、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生產過程;技術轉讓型模式,是農業科研單位在品種選育領域大多采用的轉化形式,就是把經過試驗示范后,并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并審定為優良的品種,以一次買斷的方式轉讓給企業;科技示范型模式,即以特色農業為目標,發揮地方農業生產優勢,以科研單位為科技支撐,創辦示范園或樣板方,來引領地方農業的發展方向;技術承包型模式,即為解決大面積生產某一技術問題,科研單位將整套技術,通過政府職能部門或直接向農業企業、農戶招投標,根據完成標的與否獲取相應報酬;專家培訓型模式,即通過課堂講授、田間指導和媒體講座等形式,直接向農民傳授專業技術,甚至培養地方農民專家。這些模式都是在科技服務的實踐中摸索出來,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現在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在科學分析科技服務實際運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以新穎的模式把蘊藏在科技成果中的巨大生產力釋放出來,通過社會主義市場規律、地方特點和社會人文優勢,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專業合作化組織,很好地把科技服務與農業生產鏈接起來,是科技服務模式創新上的一大舉措。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以擁有完整的植物保護先進技術為依托,以下屬的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研發為先導,建立專業合作社,以專業化社會服務開展植保技術示范應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是一所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現在該院對原有專業按學科建設要求,突出重點,分類并進。院內各專業劃分為優質、高產、多抗糧油新品種選育、江蘇丘陵地區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及控制技術、江蘇丘陵地區農業資源深度開發及利用、生態農業技術、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農牧結合新技術、農用微生物七大學科領域,分設植保、水稻、蔬菜花卉、果樹、小麥、現代高效農業六個研究室以及四個中心。全所擁有職工近200名,全所設置管理與專業技術崗位121個,最高等級專業技術5級,其中,有突出貢獻的省級中青年專家4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省級勞模3名,在職人員中有一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近年來,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在上級政府的領導下,大力開拓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不斷創新科學技術、服務方式及管理機制,先后在區域內建立江蘇丘陵地區應時鮮果生產示范園,是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平臺;建立果樹、畜禽、有機農業等四大科技示范園區,以現代農業高技術窗口科技服務于區域農業。
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部門發展有勢頭,植物病理研究及防治技術是我院科技產業與服務的領頭羊,側重于以水稻病害防治。水稻種傳病害和苗期病害研究,是該部門的專業特色。體制改革后,一改以往面上宣傳或推廣不重實效,甚至研究成果束之高閣的狀況。采用先調查研究,后試驗示范,再推廣應用。在上世紀80年代,植保課題組研究開發了防治水稻干尖線蟲病種子處理劑線菌清等產品,以物化技術服務于社會。該產品在江西、湖南、浙江等鄰近省市廣泛應用,取得較好的推廣效果。這為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發展作了嘗試。近幾年來,重視探求江蘇鎮江丘陵地區環境友好型農業,花大氣力研究開發水稻環保型農藥,加強土壤農藥殘留量的檢測研究,并開展新型植保機械的應用性工作。最新研究的含有吡丙醚的殺蟲劑組合物、含有吡蚜酮的復合殺蟲劑及其制備方法、廣譜組合殺菌劑等10多項成果獲發明專利。最近登記的農藥新品種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和吡蚜·醚菊酯懸浮劑,對稻飛虱的防控效果達85%以上。下屬的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于1998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該公司由原植保部門實驗工廠擴建,公司集科研、生產、推廣于一體,擁有先進的可濕性粉劑加工設備及水基化生產線,實行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年產能達2800噸,年銷售額逾2500萬元。企業已通過ISO9001:2008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后榮獲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農業科技型企業、標準化試點企業、國家最具競爭力100強企業等榮譽;鋼劍商標鎮江市知名商標(鋼劍牌);水稻浸種劑系列產品鎮江市名牌產品。產品有咪鮮·甲硫靈、井岡·咪鮮胺、多·咪鮮、殺螟丹水劑等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研制的咪鮮·殺螟丹可濕性粉劑、氰烯·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井岡·咪鮮胺可濕性粉劑、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阿維·茚蟲威可濕性粉劑、嘧菌·已唑醇懸浮劑和甲維·毒死蜱水乳劑等十多個大田作物高效低毒殺蟲殺菌劑系列品種,深受市場推崇。現從事植保科研及開發的人員16名,具備高級職稱資格人員6名,研究與開發并重。
針對當前江蘇鎮江市內水稻生產上存在的勞動力不足,農藥使用不當,農藥殘留超標等病蟲害防治的實際問題,院領導和植保研究部門以及下屬農藥生產企業,對江蘇鎮江丘陵農區進行廣泛調查,先后組織相關人員到已開展統防統治的地區考察,了解到江蘇省邗江區實行統一供藥,統一防治,覆蓋面積己達90%以上,對水稻病蟲防治節約大量用工,但在農藥的選用與防治效果上仍欠缺,不能明顯降低成本。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農業服務中心,與農業科研單位合作,使用長效藥劑,大量節省了工本,但對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還不健全,技術指導跟不上生產需要。在匯總分析的基礎上,會同政府相關部門,制訂江蘇丘陵地區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方案,并由領導親自部署落實。經充分研究和考慮,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以發揮院植保研究,農藥新品種研發的優勢為先導,以區域內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新成果為依托,負責農藥研發的綠盾公司生產加工高效低毒農藥,最大可能地應用所集成化植保技術。采用先試驗后推廣,順序漸進的開展這項工作。
2009年在市區內建立4個示范方,面積達1000畝,200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為主要示范戶,50畝為基本單位,并訂立獎勵辦法。對全程供藥承包合同內1000多畝水稻,在水稻生長各階段跟蹤調查病蟲害發生情況,抓住幾個關鍵時期,及時統一供藥防治。據防治效果調查,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達95%以上,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達97%以上。水稻整個生育期內基本上無病蟲害發生,減少了防治次數,降低了成本,取得了予期效果。
在分析總結上年工作后,2010年決定在所內成立了蘇盾植保專業合作聯社,注冊資金近千萬元,人員有15名,其中本科學歷以上6名,具有高級職稱資格人員4名。蘇盾植保專業化合作聯社幫助6個試點鎮分別成立了植保專業化服務合作社,統一開展水稻病蟲害的統防統治。蘇盾植保專業化合作聯社作為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主導部門,本著服務的宗旨,組織協調植保專業化服務全過程。并完善探索運作方式,建立與完善合作社章程,明確成員分工與職責,積極創新新模式。
2010年示范面積增至1萬多畝,據數據表明,水稻生產畝均節約用藥成本20元,防效提高5%~10%,增產5%~10%。農民節藥了工本,增加了收入,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當地農業推廣部門的配合與協助,本地區水稻種植農戶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高漲。2011年,示范面積迅速增加。2012年,由鎮江市農科院和鎮江市蘇盾植保專業合作聯社組織舉辦的“星級植保員培訓”開班,有各縣市種植大戶參加培訓。“星級植保員培訓”主要是讓培訓對象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植保員,具備識別農作物病、蟲,調查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準確預測預報,并可以合理指導用藥防治。受訓的植保員,通過系統培訓、考核,將根據業務水平高低進行星級的評定,最高五星。
2012年,示范區全部采用“植保集成技術研究+新型農藥研發+合作社統一服務”新模式,服務面積擴大到鎮江的三個市(縣),直接定點服務面積1.5萬畝,間接供藥與技術服務面積達2萬畝,為農民減少節本增收達350多萬元。2013年專業服務直接定點承包服務面積分別達2萬畝,間接供藥與技術服務面積達4萬畝,為農民節本增收600多萬元。得到了廣大水稻種植戶的廣泛認同與接受,顯示出很好地發展前景。
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工作,采用“植保集成技術研究+新型農藥研制+合作社統一服務”模式,行之有效,效果顯著。但在大面積應用上還存在不足。首先,在模式組織實施上,宣傳力度不夠,要求有關縣市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配合,但現實情況各地仍有“怕”字當先,認識不足沒有放到一定高度。其次,統防統治涉及到大面積的農藥噴施,在農用機械的使用上,是租賃還是農戶配備,大面積防治,用藥安全,農藥用量等需要協同指揮,需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化防治的隊伍建設和高效植保機械的配備。在大面積水稻生產種植的品種及規模上,仍存在混亂和零散現象,品種間生育特性的差異和農戶的小面積生產,對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統防統治帶來了不便。
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是服務模式的創新,為大面積規模生產上的病蟲害防治,找到了新的途經,這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要求。對于我院植保專業化社會服務模式創新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牢固樹立綠色環保植保保護觀念,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這項工作。
2.加強合作組織建設,爭取政府支持。政策傾斜,重視宣傳推廣,加快統防統治工作,以解決當前土地流轉中大型糧食生產專業戶涌現,大面積糧食生產中病蟲害防治的迫切需要。
3.以植保專業服務合作社為工作樞紐,完善激勵分配機制。重視病蟲害情況調查分析,加強社員專業技術培訓,引進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提高服務質量和效果。
4.建立防效評估機制,對年內病蟲發生情況、農藥藥劑選用與防治效果、用工節本等方面做詳細考評,對防治效果作綜合的評估。
5.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引導農民走向規模化經營。
[1]曹春田等.加強農村植保技術服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植物醫,2002,15(6):3.
[2]應淑英.實施植保創新工程促進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農學通訊,2004,(20)3:231.
[3]貴斌.植保科技創新對策探討[J].云南農,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