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軍
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農業技術站
白色金針菇栽培要點匯總
王桂軍
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農業技術站
金針菇是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食用菌。它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特別是白色金針菇尤以其鮮嫩柔軟,色澤極佳而更是佳品。隨著其市場需求的擴大,了解其生長特點,掌握其栽培技術顯得更為重要,現將其栽培技術簡要介紹如下。
白色金針菇屬低溫型品種,菌絲生長適溫18~20℃,菇菌形成適溫6~8℃。據此,白色金針菇一般適宜在10月份至翌年3月上旬栽培出菇。
木屑以細碎的柳、杉木屑最為合適,使用前,最好要經過1年以上的堆積處理。在堆積過程中要經常澆水,保持木屑潮濕,以除去木屑中菌絲生長有害的物質。木屑的粗細比例要合理:一般直徑2~3毫米的占20%,1~2毫米的占40%,1毫米以下的占40%,粗木屑多,培養基宜干,細木屑多,通透性差,影響菌絲生長速度。米糠中含白色金針菇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養分,但含淀粉多的米糠和脫脂米糠已經變質,盡可能不要用。木屑與米糠的容積比例為3∶1,每立方米混合料加水350千克左右,培養料含水量63%,培養料要攪拌均勻,使之充分濕潤。
培養料表面要壓實,并保證每瓶裝入的培養料相等,松緊一致,高低一致,這是將來發菌一致,出菇同時,菌柄長短一致的前提。瓶蓋封好后,要立即進行滅菌處理。放置時間過長(夏天2~3小時)就會發酵,滅菌可采用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兩種。常壓滅菌,料內溫度達98℃以上后維持4小時,高壓滅菌料內溫度達120℃持續70分鐘,滅菌結束,瓶子趁熱放在經消毒的冷卻室中,冷卻至25~20℃,及時接種。
一般是在無菌室中進行,菌種與培養料之比為1∶50,菌種要求蓋滿培養料表面,這樣能使菌絲生長均勻,并能有效防止雜菌污染。
將接好種的菌瓶及時轉入培養室,溫度應控制在18~20℃,空氣濕度在60%~70%,一般2天左右菌絲開始萌動。每天通風換氣2次,每次30分鐘,25天左右,金針菇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這是促使菌絲發生厚其的重要措施,通過搔菌可使子實體從培養基表面整齊發生。在一般情況下應先搔菌絲生長正常的瓶子,再搔菌絲生長較差的。若有明顯污染以不搔為佳。搔菌方法有平搔、刮搔和氣搔幾種。平搔不傷及料面,只把老菌扒掉,此法出菇早,雜數多;刮搔是將老菌種和5毫米的表層料(適合鋸末)一起成塊狀刮掉,因傷及菌絲,出菇晚,朵數減少,一般不用;氣搔是利用高壓氣流把老菌種吹掉,此種方法最簡便。
此階段溫度應控制在12~13℃,給予足夠低溫刺激,促使原其形成。但在頭3天內,還應保持90%~95%的空氣相對濕度,以使菌絲恢復生長。此后由于呼吸轉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所以在菌絲恢復生長后應逐步加大通風,同時要防止料面干燥,用增濕器進行增濕。催蕾時每平方米疊放240個瓶子。約7天左右,便可看到魚籽般的菇蕾,12天左右便可看到子實體雛形,催蕾結束。
均育是抑制處理的過渡階段,室溫應控制在8℃左右,空氣濕度85%~90%,空氣環境力求接近自然狀態,以促菇蕾在低溫環境中分化分枝。所以室溫不宜超過20℃,4℃以下又很難現蕾。這一階段的空氣相對濕度應掌握在90%左右,噴水可空間噴霧,不可直接噴水于菇面上,切忌高溫高濕,增加通風量,促進子實體生長。從搔菌催蕾至第一批菇發生約需1個星期左右,從菇蕾期到采收約2個星期左右。當菇芽長至1厘米時,轉入抑制階段,將溫度調至4~6℃,空氣濕度85%~90%,二氧化碳濃度0.10%以下,同時給予吹風和光照(每天2~3小時),促使金針菇菌柄長度整齊一致,組織緊密,額色乳白。抑制主要是用微風對準子實體吹拂。每平方米放置150瓶。在低溫和冷風吹拂下,雖然子實體生長緩慢,但很整齊、強壯,堅挺。待子實體長出瓶口3厘米,即可套上筒,轉入生育室。
生育階段的室溫應控制在8~13℃,空氣濕度75%,光線以黑暗為主,每平方米放置200瓶,待子實體長至13~15厘米,菌蓋直徑達0.50~1厘米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