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洪書文
1.陜西省山陽縣色河鋪鎮農牧站;2.陜西省山陽縣石佛寺鎮農牧站
油菜、玉米、秋馬鈴薯輪作間套栽培技術模式
康俊1洪書文2
1.陜西省山陽縣色河鋪鎮農牧站;2.陜西省山陽縣石佛寺鎮農牧站
文章闡述了一定氣候區域內油菜、玉米、秋馬鈴薯輪作間套栽培模式的技術優勢、帶型密度及技術要點。旨在為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種植效益起到促進作用。
油菜玉米秋馬鈴薯輪作間套技術模式
山陽縣在傳統油菜玉米輪作,一年兩料兩熟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秋季的光熱資源,新增間套一料秋馬鈴薯,變兩熟為三熟栽培模式,達到了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種植效益的目的。該技術適宜于北亞熱帶海拔500~1000米中淺山區及其腹地的區域推廣。
1.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種植效益
該技術在傳統油菜玉米輪作,一年兩料兩熟基礎上,在不減少作物種植密度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秋季的光熱資源,新增一料秋馬鈴薯變兩熟為三熟,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種植效益。秋馬鈴薯平均畝產850千克,畝增收800~1000元。
2.降低生產成本
該技術在基本帶型不變基礎上,可實現循環免耕,降低了生產成本。由于三料作物輪作間套種植,在首料作物種植前只需翻犁一次。之后,基本上通過對各料作物的播種和田間管理,即可達到翻耕松土之目的,每年可節省翻耕投資200元以上。
3.作物間互惠互利
高、中、低桿作物搭配,共生期短,實現了優勢互補,相互利用。油菜是玉米理想的前茬作物,兩料作物間無共生期。玉米與秋馬鈴薯共生期3~4周。秋馬鈴薯播種后借助玉米枝葉為其遮陽蔽蔭,有利于馬鈴薯的發芽出苗。玉米對各種養分需求量各異,通過各作物循環種植倒茬,使土壤養分得到了循環補充和循環利用。
4.馬鈴薯種源優勢
馬鈴薯秋播栽培,利用秋薯作種,可延緩其種性退化時間。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加之地膜覆蓋,馬鈴薯生長期縮短,加速了種性退化。每年春播需從東北等地大量調種,購種成本大。采用秋薯作種,既節約了購種成本,也進一步延緩種性退化周期。
1.種植模式
該模式是在油菜、夏玉米輪作基礎上通過調整帶型增加一季秋馬鈴薯。
(1)種植帶型。基本帶型寬度為1.4米,在帶內實現油菜-夏玉米-秋馬鈴薯的免耕輪作。
(2)各種作物密度配置。首料作物為油菜,靠帶內一側移栽兩行油菜,油菜間距50厘米。株距15~20厘米,空帶90厘米,每畝0.5~0.65萬株左右。第二料作物為夏玉米,玉米間距為60厘米,穴距30厘米。空帶90厘米,每畝3000穴左右。第三季作物為秋馬鈴薯。在玉米收獲前種植于玉米空帶。每帶兩行,兩行間距40厘米,穴距25厘米,每畝3600穴左右。十月中旬玉米收獲后,在馬鈴薯空帶移栽油菜,即第二輪循環開始。
2.栽培技術要點
(1)油菜。品種選擇:油菜宜選用中早熟,且抗病力強的“雙低”品種。按常規方法育成壯苗,于十月上中旬及早移栽。配方施肥:按照畝產油菜100~150千克產量水平。每畝應施純氮9~11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鉀5~6千克。其中80%氮肥和磷鉀肥應作底肥,畝加入硼肥1~2千克一次施入。20%的氮肥于移栽后10~15天作追肥施入。病蟲防治:冬春應做好蚜蟲、蘭跳甲等害蟲的防治。初花期至盛花期應重點抓好菌核病的防治。
(2)夏玉米。品種選擇:品種宜選用株高適中,穗位低,莖稈粗壯耐倒伏,豐產性狀好,抗病性強的雜交品種。免耕播種:當油菜收貨后,沿油菜空帶中心開一條深10厘米的施肥溝。將全部底肥施入溝內,并在施肥溝兩邊各種玉米兩行。配方施肥:玉米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按畝產500~600千克目標產量。應畝施純氮16~18千克,五氧化二磷8~9千克,氧化鉀5~6千克。60%氮和全部磷鉀肥作基肥,40%氮作追肥。中耕松土:5~6葉期應結合施肥應進行中耕松土,改善玉米根部土壤透氣狀況。促進扎根墩苗。12~13葉時期結合追肥跟側深鋤松土,促根系生長,增強抗倒伏性。
(3)秋馬鈴薯。品種及種薯選留:用作秋薯的品種應選用早熟、高產、品質較好的早大白為宜。種薯選擇半陰半陽,播種較晚,收獲較遲的春播薯塊留種。種薯催芽:7月下旬,秋馬鈴薯播種前,對種薯應采用沙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