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在富
河南省扶溝縣練寺鎮人民政府
平原農田小麥超高產生產技術
劉在富
河南省扶溝縣練寺鎮人民政府
文章對河南省平原農區小麥超高產技術進行了研究,采取“選用高產品種、深耕改土、測土配方施肥、精細整地、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合理促控、追肥前氮后移、加強管理、適時收獲”等技術措施,促使平原農田小麥產量達到超高產水平。
平原農田小麥超高產生產技術
2013年河南省小麥產量達到了3226.44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仍然是全國的小麥主產區。在小麥的栽培技術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根據2012年的數據看河南省小麥單產為5960千克/公頃,高于全國小麥單產5080千克/公頃的17%,2013年河南省小麥單產突破了6000千克/公頃,達到了6012千克/公頃。2013年河南省小麥凈增產量達到了49.09萬噸。可見開展小麥超高產技術研究是提高小麥供應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品種是作物增產的內在因素,只有選擇好高產,抗逆,生長性狀良好的品種才是小麥獲得高產的基礎。優先選擇具備稈矮、穗大、千粒重高、抗倒抗病、落黃色好的矮抗58和漯麥4號,周麥18比較適合河南中部農田栽培使用。
1.生產地的選擇
選擇生產基礎好,農民科技素質較高,地勢平坦、偏粘質土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機質含量≧1.5%、含氮≧0.1%、含磷≧0.02%、含鉀≧1.1%),排灌方便、利于管理的農區作為小麥超高產生產地。
2.生產地施肥
整地前施足底肥,一般施有機肥120000~140000千克/公頃,尿素300千克/公頃,磷酸二銨200千克/公頃。
3.精細整地
整地要求做到早整地、足墑整地(土壤含水量以18%~20%最優)、細犁細耙、上虛下實、表土細碎、田面整平、加深耕作深度(超高產栽培地要求耕層加深至30~35厘米)。
超高產生產要求播期與播量更加嚴格,播種期為10月15日~25日,播種量為140~160千克/公頃(±10千克/公頃);統一機播,播種后鎮壓保墑,確保一播全苗。
中耕是一種傳統的種植管理方式,它具有松土保墑、除草增溫、利于根系下扎、控旺防倒,促進生長等優點。因此在小麥越冬期間,選擇無凍晴天,將麥田中耕一遍,深度5~6厘米。
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我們實行“三統一”。即統一進藥、統一防治時間、統一藥量。在耕地時,用6%“林丹粉”40~50千克/公頃防治地下害蟲1次;在小麥越冬-返青時期噴施“杜邦巨星”70~90毫升/公頃,防治麥田闊葉雜草1次;拔節-抽穗時期用1000倍“氧化樂果”溶液防治蚜蟲、紅蜘蛛、麥葉峰、等害蟲1~2次;抽穗-灌漿時期用20%“三唑酮”對600倍水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1~2次。
倒伏是小麥超高產的最大障礙,防止倒伏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對分蘗多、群體大,出現旺長現象,應早發現、早分析、早預防。在春節前加強鎮壓技術指導,春節后在小麥返青拔節期噴施助壯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在小麥拔節時,用40%縮節胺對水5000~6000倍噴霧,防止小麥倒伏。用5%~7%草木灰水澄清液,每半月噴灑一次,連續2~3次具有同樣效果,用助壯素或多效唑100~150毫克/升,能有效防止節間的過分伸長,預防后期倒伏現象的發生,使倒伏率有效控制在6%以內。
1.要重視有機肥施用,不過分依賴化肥
在超高產麥田增施率最少的是氮素肥料,僅為15.4%。應在強調以農家肥為主的前提下,采用“測土配方施肥”,要求氮、磷、鉀按比例配合施用,才是小麥高產再高產的最佳科學施肥方案。追肥實行“前氮后移”(由原來的返青期追肥延后到拔節期),在拔節時追施“尿素200千克/公頃+銨100千克/公頃”,混合追肥,時間為3月15日~25日。以上施肥數量誤差不超過±10千克/公頃。
2.慎灌麥黃水,加強底墑水、拔節水的灌溉
據試驗數據分析:灌麥黃水,不利于提高千粒重。2007年,周口實驗區白寺試驗點和商丘實驗區雙樓試驗點,分別于5月23日和5月25日灌了麥黃水,結果提前兩天成熟,千粒重分別降低0.8克和1.1克,所以灌小麥麥黃水要慎重進行。要適時澆足底墑水基本苗300萬/公頃左右,冬季分蘗1300萬/公頃(<±100萬);適時澆足拔節水使春季分蘗1750~1800萬/公頃,成穗620~640萬/公頃。
該技術在平原農區小麥傳統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了探索與創新,從高產品種、深耕改土、測土配方施肥、精細整地、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合理促控、追肥前氮后移、加強管理、適時收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技術指標與要求,使平原農田小麥單產提高到9162.1千克/公頃(折合610.8千克/畝)。河南省小麥平均產量為6012千克/公頃(折合400.8千克/畝),較河南省平均產量提高52.3%,完全達到超高產的水平指標。
[1]單玉珊.小麥超高產研究淺見[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1).
[2]司先錄.淮北地區小麥超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