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萍
黑龍江省蘿北縣鳳翔鎮農村經濟管理中心
當前促進農民增收對策的分析
王書萍
黑龍江省蘿北縣鳳翔鎮農村經濟管理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民收入在不斷增長,但總體上看,還存在收入增長趨勢緩慢的問題。如何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就促進當前農民增收的對策,本文主要從農業政策、農機服務、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等四個方面著手。
農民收入農業途徑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民收入連續增加,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但實現小康社會仍極為艱巨。習近平主席表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所以要大力促進我國農民增加收入,不能讓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要看大多數農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從目前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5個部分:①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后農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穩定的方式;②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主要包括農民在家庭農業經營之外進行的諸如工業、商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收入;③外出務工收入;④集體經濟收入;⑤其他來自于各種財產投資性的收入、政府財政或支農政策的轉移性收入、租賃變賣財產收入等各種收入。
1.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1)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首先,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大力發展林牧漁業,優化農業結構。其次,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實現農村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2)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針對目前我國的國情,要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其次,加大力度培養和扶持地方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最后,大力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2.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1)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首先,抓好基礎教育,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農民子女的入學率,在此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其次,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最后,強化農民進行包括現代農業知識、法律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的學習。
(2)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首先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必須要有科技的投入;其次,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此外,要搞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區工作。
3.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逐步破除增收障礙
(1)健全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首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每年以很快的速度減少,不少農民的收入也因此而不斷降低。因此,要實行最嚴格的農村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民增收。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最后,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調整和優化農村財稅金融體系。促進農民增收,需要大量的初始資金的投入,當然離不開完善的財政金融體系的支持。從我國的現實國情來看,財政支農的重點應放在強化農業基礎、保障糧食生產、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性農業保險上。
(3)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為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打通流通渠道,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夠緊密結合農村市場實情的運行機制;其次,農業市場交易產權制度模糊;最后,培育多元化的市場流通主體。
農機服務是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通過使用機器替代人力、畜力改善農業生產方式的過程。
1.農機服務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
(1)農機服務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農機服務實質上是生產力的變革,它改善了農業生產的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2)農機服務減少農業勞動投入。農業機械的使用,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很多剩余勞動力被農業機械擠出農業生產,也把他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這些剩余的勞動力就可以外出打工,賺取額外的收入,這是農業機械對農村勞動力替代最直接的效果。
2.農機服務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農業收入
(1)農機服務加速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農機服務的規模經濟促使農民種植決策趨同,實現經營權不同情況下的規模化生產。
(2)農機作業的標準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促進與農機相伴的技術擴散。農業勞動者采用農機服務的同時使用了與農業機械結合在一起的耕作、農藝、種植、收獲等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擴散。
3.農機服務增加非農就業時間提高農民非農收入
農機服務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果,降低了土地對青壯年勞動力的需求,使他們成為轉移的主體。對于非農收入而言,當農戶擁有一定量土地相對不變時,農業機械作業服務的程度越大(體現在對農機作業服務支出上),農民放棄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就會越小,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參加非農業生產來獲取更多的非農收入。
針對當前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具體措施有:
1.建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
市場體系的發達程度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應作為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根本。由于多種原因,統一開放的全國市場在我國尚未形成,加上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改變這種情況,應該提高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程度,打破地區限制,構建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首先,鞏固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初級市場。其次,完善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
2.建立規范、高效的農產品儲備體系
建立規范、高效的農產品儲備體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農產品進行宏觀調控的核心手段。首先,根據國情來合理、適度地規定政府儲備的品種和規模。其次,完善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提高儲備農產品決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最后,籌備農產品的儲備基金和風險基金。
3.規范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像發達國家那樣針對質量和安全所建立的相對完備的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導致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斷出現。對此,應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性的把關,建立和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一促進維護公平競爭。
1.城鄉合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發展要求
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打破城鄉分割,促進城鄉經濟統籌,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
2.實行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真正解決“三農”的首要切入點
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己達到3.23:1,當然這還只是平均差距,如果單從弱勢群體的角度來看,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城鄉差距更為明顯。如果在養老和醫療這兩個基本人權保障方面都做不到城鄉一體,那么不管經濟再怎么發展,社會根基也是不穩定的。
關于農民增收的對策,目前還沒有構建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框架,而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還需要一個嘗試過程。所以對這些對策進行深入的整合才能更好的應用到我國農民增收問題。只有立體地、全面地把握農民增收這個偉大工程,才能得出相應的策略,并進行優化組合,為小康社會的建成和全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