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麗紅
富錦市職業技術學校
積極開展環境污染普查工作全力推進農業環保工作再上新臺階
初麗紅
富錦市職業技術學校
富錦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幅員面積8227平方公里,行政區劃11個鎮266個行政村,現有耕地570萬畝,種植業是農業的支柱產業,2012年糧食總產達到57億斤,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縣、國家生態農業示范區、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
富錦市農業環境優良,境內沒有化工企業,沒有“兩礦”工業,土壤開發年限晚,種植業投入品相對較少,養殖業欠發達,保證了富錦市“天藍、水清、地潔”,2002年全面積通過無公害公產品產地認證。為了使這塊“風水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子孫造福,富錦市市委、市政府堅持一貫地高度重視農業環保工作,市農業環保站和市環保局相互配合,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普查工作,帶動農業環境監測、農業生態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綠色食品生產等各項農業環保工作的開展,成效顯著。
隨著石油農業、集約農業取代傳統農業,化肥、農藥更加普通地應用到農業生產,傳統的循環農業蹤跡難尋。高投入、高產出、掠奪式生產經營,依賴和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不但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及人身健康;更要命的是化肥、農藥造成農業環境的面源污染,還有居民生活環境和畜牧養殖污染,正在使富錦區域的農業環境惡化。有效控制這種變化已經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從三個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全民農業環境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業環保中來。一是普法宣傳。結合全市“普法宣傳日”和“環境保護日”,采取各種手段,利用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大信息量地,多層次地向民眾宣傳普及《農業環境保護法》,每年都要發放資料,傳單5萬多份,樹立起民眾農業環保的法制觀念。二是電視講座。我們利用“三農指南”電視欄目,以“農業面源污染”、“白色污染”、“綠色食品生產”為主題,每個月講座1-2期,實現農業環保信息全覆蓋。三是常年培訓。不但把農業環保知識作為重點納入農業新技術培訓,而且與新農村辦、市婦聯一道進村入戶,講文明、樹新風、重環保。
一是面源污染普查。我們與市環保局配合,對全市的土壤,水源的面源污染進行了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肥、農藥的殘留。殘留的原因在于化肥利用率低和農藥中的重金屬殘留在土壤中。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向市政府建議,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減少化肥用量;另一方面要杜絕高殘、高毒農藥的使用。
二是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這是一項重大國情調查,是全國掌握我們環境狀況的手段之一,將為保護和治理我國的土壤狀況有力的數據支持。我們把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作為今年環保工作的階段性中的進行重點突破。成立了領導機構,下設五個工作組,確定了主要責任人員;協調土地、統計、環保、水務、各鎮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普查工作;集中思想、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時間,克服了惡劣的氣候條件,歷經近兩個月的艱苦奮戰,采集和整理全部完成。
1.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
我市把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作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在已有國家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50萬畝的基礎上,通過監測和改善農產品生產環境,繼續擴大綠色食品生產面積,并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和規范農民減少投入品的使用。樹立環保意識,自覺抵制高效和高毒農藥的使用,使整個農業生產環境日趨好轉。
2.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針對產生農業面源污染的不同渠道,在土地上積極推廣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實施肥效緩釋控技術,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在植保上,采取定點監測,以生態防治技術為主,使用高效藥械,減少農藥使用量;在農膜回收和廢棄農藥包裝物清除上,認真細致,不留死角;在村屯環境整治上,從分散養殖的禽畜糞便收集利用方面著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鼓勵禽畜糞便利用政策,可以減少禽畜糞便污染,同時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
1.按照富錦市農業環保規劃,我們每年都制定農業環保重點工作,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市主要領導與各鎮、各相關部門簽訂責任狀,確定責任人,確定完成時限,市委市政府兩辦督查室進行督辦完成。
2.建立完善的農業環保監查體系,是保證農業環保工作順利開展的政治保障,富錦市政府從實際出發,以市農業環保站為主體,由綠辦、能源辦相關人員組成了專門農業環保監管機構,對富錦區域內的水源、土壤、大氣的各項環保指標進行定期監測,為市委市政府推進全市環保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富錦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富錦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告》《富錦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加強農業經銷使用管理的通告》等多項制度,明令禁止使用高毒、長殘留農藥,杜絕假肥、假藥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并責令有關部門嚴格監管,有效保證了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從源頭上保障了我市農業生產的安全,切實為富錦市農業環保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