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昆 呂云濤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
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后,全國各個城市正積極進行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青島市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明確“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鎮化戰略,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特色道路[1]。剖析青島市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特色,對于其他地區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優化升級和特色凝練等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是全域統籌的城鎮化。青島市努力建立起層次分明的城鎮體系,統籌規劃城鄉空間布局,推動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重點促進縣域城市的快速發展,加快培育重點小城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的發展格局。一是實現三城聯動發展,全面促進各城區的發展互動。東、西、北三城根據各自的優勢所在,形成特色的優勢產業,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改善中心城區的產業結構,促進與周邊城鎮的互動交流,形成產業互補,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三是完善縣域城市的功能,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增強縣域城市的綜合實力。四是加快培育重點小城鎮,對于具有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小城鎮進行重點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品牌優勢,提升經濟實力,增強對周邊城鎮及農村地區的輻射能力。五是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新型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搭建過渡與互動平臺,夯實了城鄉一體化的空間基礎。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要充分保障城鄉居民的基本權益,要促進人的城鎮化的全面實現。青島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通過各項舉措保障城鄉居民基本權益。統籌規劃,建立有序發展格局,全面改善產業布局和結構,促進就業以提升居民收水平。健全與完善均等化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讓城鄉居民共享城鎮化果實。青島市各級政府通過各種舉措努力實現農村移出人口在城鎮化中真正“進得來”和“融得進”。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業移出人口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給予其市民待遇,為其定居城市生活創造各種條件與便利。改進城鎮治理能力與水平,搭建服務平臺幫助進城農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協助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實現其市民化。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是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重要路徑。第一,全力促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新型工業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源泉,新型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的載體。青島市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推進產業集聚與升級,以發達的經濟將農業人口轉移出來,為城鎮化提供內生動力。推動城鎮功能整合,完善產業發展平臺,培育城鎮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城融合與互動。第二,統籌各項舉措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城鎮化實現的基礎。青島市通過健全農村財政金融體系、支持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以及完善農業生產設施等,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全面支持。同時,改革土地制度,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型與轉移。第三,建設智慧城市,推動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助力器與信息保障。青島市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努力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于一體的智慧城市。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青島市特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城鎮化推進中嚴格遵守“七條底線”。堅守用地紅線和建筑紅線,嚴格控制用地;堅守綠線,保護好綠地與生態環境;堅守藍線,把握海洋、湖泊、濕地、河流的控制標準;強調黃線警戒,控制基礎設施用地;紫線則是對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限定;橙線是對城市重大危險設施安全防護范圍的控制;黑線指安全區域控制線[2]。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主張實現城鎮化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重視城市的綠化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的綠化水平,同時重點保護城市的旅游資源,保持景觀的原貌,減少人為建設,通過多種手段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是文化傳承的城鎮化。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精神風貌的底蘊支撐,是城市的文明延續。青島市具有許多著名的文化古跡和特色的建筑,青島市城鎮化推進中,特別注意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好老城區、老街道和特色建筑,保留城市原有的精神風貌,同時在建設新城區、新建筑時,注重本土文化因素和現代時尚因素的結合,體現本城市特有的文化內涵,從而打造青島城市的獨特形象。鄉村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礎。青島市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生態鄉村建設,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和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制度,努力保護特色鄉村文化風貌。
[1]李群.走青島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青島日報,2014-03-29.
[2]潘旭濤,趙偉.青島城鎮化堅守“七條底線”,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