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主,李倩嫻
(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廣州 510330)
淺析GB/T 29862—2013 中微量纖維標識規定
胡力主,李倩嫻
(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廣州 510330)
為使讀者更加明確GB/T 29862—2013中微量纖維標識規定相關內容,對比分析了新國標和舊標準FZ/T 01053—2007中的相關內容。并以絹絲工藝為例證,證明新標準中微量纖維標識規定對實際因素進行了合理的考慮,較為嚴謹。此外,介紹歐盟標準及法規中相關規定,以加強相關讀者對新標準的理解。
微量纖維;標識;符合性;GB/T 29862—2013
纖維成分含量是紡織品重要性能指標之一,也是紡織服裝監督抽查的必檢項目,所以纖維成分標識的標注是企業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但由于成分標識涉及的知識面廣,往往導致企業所標注的標識與檢測機構出具的標識具有差異性。其中有些差異性可以得到各檢測機構與企業間的理解和認同,但有些差異性卻引起爭議。新標準GB/T 29862—2013《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1]的頒布與實施,在許多方面較FZ/T 01053—2007[2]更為合理,也更與國際慣例接軌。如成分計算結果以公定表示的規定、低比例含量纖維允差的調整及微量纖維考核方面等。
在GB/T 29862標準實施以前,與服裝企業溝通時了解,令企業最為兩難的情況是:企業向檢測機構送檢標識為“100%桑蠶絲”的樣品時,檢測機構出具“100%桑蠶絲,符合”報告,而同一批產品被抽查時卻得到“100%桑蠶絲(含微量其他纖維),不符合”的報告。
在企業質疑檢測機構的同時,也反映了原標準FZ/T 01053在相關方面的不足。本文通過闡述新舊標準在微量纖維標識相關規定的差異進行解讀分析,并以絹絲的加工生產工藝為例,證明新標準中相關內容的合理性,以期能進一步加深相關讀者對新標準的認識。本文另介紹歐盟法規相關內容進行佐證。
FZ/T 01053由于國標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3]的引用也相應具有強制性,其中與微量纖維相關的章節為第七章“纖維含量允差”中7.1和7.5小節,現引用如下:
“7.1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完全由一種纖維組成時,用‘100%’、‘純’、或‘全’表示纖維含量,纖維含量允差為0。標明含微量其他纖維的產品見7.5。
7.5當產品中某種纖維含量≤0.5%時,可不計入總量,標為‘含微量××’(見示例25和示例26)。
示例25:100%棉(含微量滌綸)
示例26:80%羊毛20%錦綸(含微量兔毛)。”
上兩節內容可理解為,標準規定產品標注為“100%”時,產品只能是由唯一一種纖維組成,若含有極少量的其他纖維,則必需標注“含微量××”。否則,纖維成分標識就不符合。此前,國內檢測機構也是依據此種理解進行纖維成分標識符合性的判定。
GB/T 29862相關章節引用如下:
“7.1產品或產品的某一部分完全由一種纖維組成時,用‘100%’、‘純’、或‘全’表示纖維含量,纖維含量允差為0。含微量其他纖維的產品見7.5。
7.5當產品中某種纖維含量或兩種以上纖維總量≤0.5%時,可不計入總量。如果適用,可標為‘含微量××’,或‘含微量其他纖維’(見示例29和示例30)。
示例29:100%棉(含微量滌綸)
示例30:80%羊毛(含微量兔毛)20%錦綸?!?/p>
通過兩者比較分析,新標準7.5小節明顯與舊標準不相同。除增加了“兩種以上纖維總量”這一改動外,在有關微量纖維標識規定產生歧義的部分還增加了“如果適用”的字句。筆者認為,這些改動使得新標準更加合理及嚴謹。
此外,舊標準在這方面的規定是欠妥的,有種情況是舊標準沒有考慮的:即由于樣品本身存在不均勻性和檢驗的可靠性,使得樣品在多次檢測時都未檢出微量其他纖維,導致只標識為“100%××”的錯誤。雖然這種情況為小概率事件,但若在實際中發生一次,對企業造成的損失是難以預料的。
另一方面,舊標準沒有考慮非人為因素使純紡織物中纖維含量產生的偏差,即不可控制的偏差。因纖維從原材料到制成服裝這條生產鏈中,由于紡織技術原因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帶入少量其他纖維,如某些絹絲類織物,導致某些本應是單纖維的紡織品實際上卻含有其他纖維。
對微量纖維的問題,歐盟有關法規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以下引用歐盟紡織服裝法規(EU)No 1007/2011第七章中相關規定以作說明:
“1.只有并僅含單一纖維的紡織產品可以加貼‘100%’,‘純(pure)’或‘全(all)’的標簽或標志。并且這些標志或其他相似標志不能在其他的紡織產品上使用。2.在不影響章節8(3)規定的情況下,規定如果是由于技術原因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入其他纖維,而并非人為常規加入,并且這些其他纖維的重量百分比小于2%時,這種紡織品也可看作僅含有單一纖維;粗梳紡織品中,當其他纖維的含量不超過5%(重量百分比)時也可看作是僅含單一纖維成分。”
從內容上分析,(EU)No 1007/2011在第七章分兩小節描述可作為純的紡織產品的情況,第一小節規定與國標大致相同,法規第二小節緊接著對第一小節的內容的進行補充說明,使法規關于純紡產品的定義更加系統、全面。
從原理上分析,該法規一方面對純紡產品有理論上的定義與規范約束,另一方面又綜合考慮了實際生產過程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對純紡產品的規定進行科學合理的補充。此外,法規對微量纖維的標識未作出強制性規定,使之更加嚴謹。對比我國標準分析可知,歐盟法規對純的紡織產品的定義更加科學合理。以下以絹絲類產品為例來論證此觀點。
絹紡業使用的原料為養蠶、制絲及絲織業中剔除的疵繭和產生的廢絲,來源廣泛,種類繁多,質量差異較大。優質原料有上等絲、吐類、上繭類,其次有黃斑、薄皮等中繭及上、中等汰頭等大宗中等原料,再次為低次等外汰頭、爛繭、下腳料以及繭衣。按蠶的飼料不同,可分為桑蠶原料、柞蠶原料和蓖麻蠶原料等。桑蠶原料批量最大,其次是柞蠶原料。
絹紡廠利用不能繅絲的疵繭和廢絲加工成絹絲,需要從各地采購大量原料,然而由于渠道多,分布廣,質量和種類各不相同,常常會把不同種類不同質量的蠶絲混合原料收購回來,回廠后進行分揀再加工。
絹絲紡工藝一般包含原料選別、扯松、除雜、精練、制綿及紡絲系統。絹絲中雜質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精練前處理、精練、制綿中。前處理是人工把蠶絲原料按質量,種類分開,并去除較大雜質;精煉用化學方法進一步去除原料中一些雜質;制綿工藝中開綿、圓梳等可去除綿條中的短纖維,從而去除一部分亂纖維。
然而,其一由于各種類蠶絲原料外觀和性能上差異性較小,致使人工和機器分類時常常會有兩種類以上的原料混合在一起進入后道工序,如桑蠶絲與柞蠶絲混合,在后道工序已不可能使之分離。
其二由于原料在人工包裝運輸過程中使用非蠶絲的繩、袋,使原料中含有非蠶絲纖維。這些異纖進入后,由于絹紡工藝除雜技術的局限性,亦不能完全去除。有研究表明,由于原料中混入棉、麻、化纖等纖維造成絹絲疵點比率有2%~5%[4]。
綜上所述,可知純桑絹絲中其他纖維會依概率存在。由于抽樣的隨機性和檢測手段的可靠性等原因,檢測到純桑蠶絲織物中含有其他纖維的情況是隨機的,并且發生的概率是無法估算的。由此說明,對標識為“100%桑蠶絲”的樣品檢測到微量其他纖維時即判定樣品成分標識不符合是不合理的。筆者認為,新標準中“如果適用”理解為“可標為‘含微量××’或可不予標識”更為恰當。
本文以純桑蠶絹絲產品為例,闡述了單纖維產品中不可避免的會帶入少量的其他纖維,并以此說明新標準GB/T 29862中對微量纖維標識的規定更加全面合理。此外,本文引用和介紹了歐盟有關微量纖維的相關規定,期望國標在下次修訂時,可適當放寬微量纖維所占百分比。
[1] GB/T 29862—2013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2] FZ/T 01053—2007 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3] 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周林松,祝啟明.桑絹絲疵點形成的探討[J].絲綢,2004(2):18-21.
(責任編輯:陳和榜)
Analysis on Regulation of Trace Fiber Sign in GB/T 29862—2013
HULizhu,LIQianxian
(Guangdong Testing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Guangzhou 510330, China)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more clearly know regulations of trace fiber sign in GB/T 29862—2013,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contents of new and old standard FZ/T 01053—2007. In this paper, spun silk technology was enumerated as an example to prove the regulation of trace fiber in new standard is more reasonable and precis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regulation in EU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to strengthe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standard.
trace fiber; sign; conformity; GB/T 29862―2013
2014-12-24
胡力主(1987-),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紡織品成分檢驗方面的研究。
TS107.2
B
1009-265X(2015)05-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