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靜雅
黑龍江省富錦市種子管理站
2014 年富錦市推廣玉米110 厘米壟上雙行栽培技術萬畝,各示范園區玉米110 厘米大壟栽培的平均畝產為784.4 千克,對照常規壟的畝產為665.4 千克,較常規壟畝增產119 千克。 增產增收效果如此高,農民卻不愿意使用,必有其因,本文結合富錦市兩年推廣該技術經驗,深入剖析了玉米110 厘米壟上雙行栽培模式的利弊,并提出適當的改進建議。?
富錦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 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南岸, 版圖面積8227 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10 鎮1 區、266 個行政村。 全市人口37.9 萬人,農業人口28 萬人,農戶7.8 萬戶。 富錦市有耕地面積570多萬畝,位于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板塊,土質肥沃,開發時間短,生態環境優良。 富錦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國家三江平原重點開發市(縣)連續十一年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是“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市”、享有“北國糧都”之美譽。
玉米常規壟的行距為65 厘米, 而壟上雙行栽培模式的大行距為70 厘米,比常規壟寬5 厘米,增強了群體內的通風透光性,再配以栽培葉片上舉、收斂的耐密玉米品種,確保了玉米壟壟都有邊行優勢。 在群體最大發展的前提下,既可以早些使葉面積達到最大值,有效吸收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又能保持葉片有較長的功能期,可更充分地利用光能和空間,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達到穗多、穗大、穗重,從而顯著地提高玉米的產量水平。
110 厘米大壟的壟體比常規壟寬45 厘米, 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上,大壟的受熱、散熱及水分蒸發程度均不如小壟。 在降水時期,壟溝可以將水滲透到壟體內,增加壟體的含水量;同時由于常規壟的熱量、水分散發快,保墑效果不佳,播種后倘若出現春旱,壟體含水量不足,往往會造成出苗率不高;而由于110 厘米大壟的水分蒸發慢,抗旱能力相對較長,更容易達到一次播種保全苗的狀態,無形中提高了作物的產量。
此栽培模式適用于連片種植的地塊,應用大型機械整地、起壟的效率高,能夠實現農時標準化。以播種機械為例,小四輪一天播種最多是5 公頃,而大型車輛有電子導航,可不間斷作業,一天可播種60 公頃以上,作業效率是小機械的12 倍,速度快、效率高,能搶抓農時,將玉米播在豐產的腰窩期內。
大機械整地可實現秋深松,作業深度夠,可以打破翻耕形成的犁底層,提高低溫,利于降水入滲,增加耕層土壤持水性能;也可保持地面殘茬覆蓋,防止風蝕,減輕土壤水分的蒸發,雨水多時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澇。
大型播種機普遍采用氣吸式播種,與機械式播種相比,可實現單粒精量播種,減少種子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播種精密度,落籽均勻。播種鎮壓一次性完成,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以便保墑,有利于種子吸水發芽,提高保苗率。
此栽培模式僅適用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及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連片統一經營的地塊,配套大型農機具聯合作業,提高作業效率、質量。農戶小面積分散經營的,現有的作業機械適用于常規壟作業,若應用該模式,需另外購置新農機,增加生產成本,無法調動農民積極性。
常規品種應用此模式的豐產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狀態,當前耐密玉米品種缺乏,農民購種的選擇余地不多。 種子要求純度高、出芽率高(不低于90%),并進行包衣處理。播種前進行曬種,以提高芽勢。品種要選用優質、低水分、耐密或半耐密品種,以中熟、中晚熟品種為主, 要因地制宜, 種植密度可增加20%~30%,與稀植品種相比產量提高15%~20%。
此栽培模式增加了種植密度,氮肥、磷肥的施用量正常,鉀肥應多使用,并在8~9 葉噴施化控劑,以降低株高、穗位,縮短節間,提高抗倒伏性能。
田間鏟趟管理要及時,一定要注意防治病、蟲、草害。尤其是應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時,大壟距加寬,裸露地面增大,易出現草荒,所以在正常鏟趟基礎上,秋天要放秋壟,拿大草。可視氣候及作物長勢,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