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麗
寧陵縣農業局
小麥需肥特性和施肥技術
繩麗
寧陵縣農業局
小麥對氮、磷、鉀三要素的吸收量因品種、氣候、生產條件、產量水平、土壤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異。在黃淮平原地區中、高等生產水平下的小麥,每畝生產100千克籽粒,需從土壤中吸取純氮2.6~3千克、純磷1.2~1.5千克、純鉀2~2.5千克。隨小麥產量的提高,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也相應增加。
小麥對氮、磷、鉀養分的吸收量,隨植株營養體的生長和根系的建成,從苗期、分蘗期至逐漸增多,于孕穗期達到高峰。小麥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鉀養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一是從分蘗到越冬,此時期是小麥群體發展較快的時期,吸收氮量占總吸收量的13.5%;另一個是從拔節到孕穗,這個時期植株生長迅速,對氮肥需要量急劇增加,吸收氮量占總吸收量的37.3%,是吸收氮肥最多的時期。對磷、鉀的吸收,一般隨小麥生長的推移而逐漸增多,拔節以后急劇增長,40%以上的磷、鉀是孕穗后吸收的。苗期是小麥的營養期,氮素代謝旺盛,同時對磷、鉀反應敏感,所以施足基肥能促進早分蘗、早發根,為麥苗安全越冬、壯稈大穗打下基礎。拔節期。小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養分的吸收和積累多,氮、鉀達最大值的一半,磷占40%左右。孕穗期,養分吸收積累最大,氮素吸收積累達80%,磷鉀在85%以上。抽穗開花后,小麥根系吸收能力減弱至喪失,養份吸收隨之減少并趨于停止。
氮素在小麥越冬前分蘗期和幼穗分化期,磷素在三葉期,鉀素在拔節期是關鍵時期;而養分最大效率期是氮素在拔節至孕穗期,磷素在抽穗至開花期,鉀素在孕穗期。
小麥整個生育期的生長中。其營養生長階段(出苗-拔節)的施肥,主攻目標是促分蘗和增穗,而生殖生長階段(孕穗-成熟),則以增粒數和粒重為主。根據小麥營養特點,應重視基肥和及時追肥。中等肥力水平條件下,畝施純氮13~15千克、純磷6~8千克、純鉀4~6千克。基肥中氮肥用量應占施肥總量的60%~80%,追肥占20%~40%為宜。
基肥的施用“麥喜胎里富,基肥是基礎”。基肥不僅對幼苗早發、培育冬前壯苗、增加有效成分是必要的,而且也能為培育壯稈、大穗、增加粒重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土壤質地偏黏、保肥性能強、又無澆水條件的麥田,可將全部肥料一次作為基肥施入,俗稱“一炮轟”。具體方法是,把全部的有機肥、2/3的氮、磷、鉀肥撒施地表后,立即深耕,耕后將余下的肥料撒垡頭上,再隨即耙入土中。這樣可使耕作層全層都混有肥料,既有利于前期形成壯苗,又可防止后期脫肥早衰。對于保肥性能較差的沙土或水澆地,采用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的分次施肥方法。畝施腐熟有機肥3~5方(1500~2000千克),將2/3的氮肥和全部磷肥、鉀肥、有機肥作為基肥,其余氮肥作為追肥。施種肥是最經濟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畝施尿素2~3千克;或過磷酸鈣8~10千克,也可用復合肥10千克左右。
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種。作為基肥時,由于用量少,很難撒施均勻,可將其與細土摻和后撒施地表,隨即耕入土中。用鋅、錳肥拌種時,每千克種子用硫酸鋅2~6克,硫酸錳0.5~1克,拌種后隨即播種。
1.追肥的施用
巧施追肥施是獲得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追肥的時間宜早,多在冬前進行,常有“年外不如年里”的說法。追施的肥料大都習慣用氮肥,但當基肥未施磷肥和鉀肥、且土壤供應磷和鉀又處于不足的狀況時,應適當追施磷肥和鉀肥。對于供鉀不足的高產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千克左右的草木灰。對于供肥充足的麥田,切記過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時間不宜偏晚。否則,易引起貪青晚熟,招致減產。
2.根外噴肥的施用
根外噴肥是補充小麥后期營養不足的一種有效施肥方法。由于麥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隨著生育期的推進日漸降低。因此,若小麥生育后期必須追施肥料時,可采用葉面噴施的方法,這也是小麥增產的一項緊急措施。小麥抽穗期可噴施2%~3%尿素溶液。噴施尿素不僅可以增加千粒重,而且還具有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的作用。必要時,也可噴施0.3%~0.4%磷酸二氫鉀溶液,對促進光合作用加強籽粒成型有重要作用。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溶液的噴施量為每畝50~60千克。微肥噴施濃度一般為0.1%,噴施量為每667平方米50千克。噴施鋅肥宜在苗期和抽穗以后進行,可噴施1~2次。硼肥可在小麥孕穗期噴施,錳肥在拔節、揚花期各噴施1次,噴施的時間宜選擇在無風的下午4時以后,以避免水分過快蒸發,降低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