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華
遼寧省開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站
科學釋放赤眼蜂
邢華
遼寧省開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站
眾所周知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當今植保最為提倡的,也是現在生產上應用面積最大的防螟方法。它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來防治害蟲的一種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防效好、省工省力,并且對人畜無毒害、環境無污染、產品無殘毒、保護害蟲天敵,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談科學釋放赤眼蜂就要從赤眼蜂的生活習性說起。赤眼蜂是一類微小的卵寄生蜂,屬膜翅目紋翅卵蜂科赤眼蜂屬昆蟲。因其復眼和單眼都是紅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老百姓又叫紅眼蜂。赤眼蜂可寄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50個科200多屬400多個種昆蟲的卵。赤眼蜂的最長壽命可達7天,一般為3~5天,赤眼蜂的有效飛翔半徑為15~20米,多數赤眼蜂在羽化后的第一天就開始產卵,產卵期3~5天左右。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滅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釋放到田間以后,在田間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開始在田間飛翔,主動尋找寄主(新鮮的玉米螟卵),然后用產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殼,將自己的卵產到玉米螟卵內,并吸取玉米螟卵內營養物質供其子代發育成長,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發育為玉米螟幼蟲,而是發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這樣阻止了害蟲的發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內經過卵、幼蟲、預蛹及成蟲等五個階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殼飛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尋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這樣在田間循環往復、不斷繁殖后代的過程中,將大量玉米螟消滅在卵階段,從而達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科學釋放赤眼蜂真正達到防螟的目的,要注意以下幾點:
玉米螟成蟲晚上羽化,夜晚飛出活動,一般羽化后當天交尾,1~2天后產卵,產卵前必須飲水。玉米螟發生程度主要取決于濕度、降雨情況。其適宜溫濕度范圍是:20~30度,濕度60%以上。防治一代玉米螟時釋放赤眼蜂時間是:經田間檢測,當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15%~30%時,后推9~11天即是田間落卵始期,結合玉米螟落卵量調查,當累計百株卵量達1~1.5塊時,即是第一次放蜂適期;防治二代玉米螟,在我們遼寧鐵嶺地區,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5日之間,進一步補充這期間自然界赤眼蜂的不足。
防治一代玉米螟,每畝放蜂總量為1.5萬~2.0萬頭,分2次投放,第一次釋放0.8萬~1.0萬頭,間隔5~7天放第二次,釋放0.7萬~1.0萬頭。防治二代玉米螟,畝放蜂1.5萬頭,分2次投放,第一次0.7萬頭,第二次放蜂0.8萬頭。
每畝設置2個釋放點,從放蜂田的邊垅開始數第15條壟為第一放蜂壟,順第一放蜂壟向里走15步為第一釋放點,再沿壟向前走30步為第二個釋放點,以此類推到地頭,再由第一個釋放壟向下間隔30條壟為第二個放蜂壟,按上述方法以此類推。
要求在上午放蜂,在放蜂點,選一棵玉米植株中部葉片,放蜂前要將大片蜂卡撕成50~60粒的小塊,用牙簽將蜂卡別在玉米中部葉片的背面,卵粒朝外,別牢即可。放蜂時要注意不要將蜂卡用葉片卷放,也不要夾在葉鞘處或扔在葉心里,以避免蜂卡發霉,影響效果。將蜂卡別在玉米葉背面,雨淋不著、陽光嗮不著,以保證田間蜂卡的羽化率。如遇大雨需延期放蜂時,可將蜂卡放在陰涼、黑暗、通風處暫時保存,天晴以后立即釋放。切忌將蜂卡重新放回冷庫或冰箱內低溫保存,否則會引起蜂的大量死亡。也不要放在陽光暴曬之處或農藥附近,以免影響蜂卡質量。
放蜂前10天、放蜂后20天內玉米田不能施用任何化學農藥。玉米螟發生面積大、危害重,一家一戶分散防治難以保證放效,所以玉米螟防控實施區要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組織成立統防統治專業隊伍,按照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操作規程,開展統防統治,確保防治效果。在統防統治過程中要做到“七統一”: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技術、統一防螟物質、統一防治時間、統一田間操作、統一檢查驗收。
玉米螟綠色防控是全面提高開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也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的需要。只有科學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