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通遼市科爾沁區建設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強化農村經濟管理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朱曉明
通遼市科爾沁區建設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科爾沁區是通遼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農村牧區轄10個鎮蘇木,5個國營農牧場,2個街道辦事處,351個村嘎查居委會。截止2014年底,12個鎮蘇木街道總土地面積294.4萬畝,其中耕地196.6萬畝。農戶12萬戶,總人口42.7萬人,集體資產總計61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5億元,債務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80元,糧食總產量36億斤,平均畝產1700多斤,從事務工人員近15萬人,有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協會1600個。科爾沁區2003年來,以改革農村財務管理體制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的途徑和辦法,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承擔全區農村經濟管理主要職責單位即科爾沁區農經站,屬科區農牧業局二級單位,正科級事業編制財政全額拔款單位,現有人員16名,其中中級以上職稱8人,助理7人。轄12個鎮蘇木街道農經站共有農經干部61人,平均每個農經站5人,其中國家干部編制59人,中專以上學歷59人,大專以上學歷51人,有專業技術職稱34人,助理農經師以上職稱的33人。多年以來,區、鎮兩級農經站始終把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當成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雖經幾次合并和機構改革,但農經機構和隊伍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區農經站由股級單位變為局和正科級站,人員由7人增加到目前的16人,各鎮蘇木農經站單獨有辦公場所,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個站所,人員由鄉鎮蘇木機構改革前的1~2人增加到現在平均每鎮5人,最多農經站人員達6人,為保證農經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針對農村財務“前清后亂”,“邊清邊亂”的現象,為了從根本上遏制財務管理混亂,從2003年開始,科爾沁區采取以點帶面的辦法開始對農村財務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取消了各村會計,鎮蘇木成立會計服務中心,各村設報賬員,鎮蘇木會計服務中心對各村嘎查賬目、資金實行“雙代管”,收支兩條線,納入微機管理。通過幾年來的運作看,取得明顯的成效。
一是降低了管理成本,保證了集體經濟正常運轉,僅精簡會計一項,全區共精簡會計351名,年節省開支140萬元。另外加上賬據等財會用品,全區年節約管理成本大約在180萬元左右。
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控制了非生產性開支,遏制了帳目結算不及時,拖拉現象,杜絕了坐支挪用行為,打擊了違法違紀違規現象,使“前清后亂”,“邊清邊亂”現象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是建立了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機制,增強了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使干部能夠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緩解了干群關系,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使全區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效能化”的軌道。據統計,全區12個鎮蘇木街道都成立規格較高的會計服務中心,站均微機3臺,站均辦公場所3.5間。財務管理實現了四統一:即“統一微機記帳、統一報賬、統一帳表據卡、統一賬目公開”。
四是提高了信息化程度。通過把專業合作組織情況、勞務輸出情況、種養結合戶、合同管理及土地資源、固定資產管理等納入微機管理,達到了市、區、鎮三級聯網,充分發揮會計服務中心的設備和人員優勢,為群眾提供產、供、銷服務,為當地黨委和政府當好參謀和助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稅費改革以后,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對土地的熱情空前高漲,種地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擔較重,農民和部分村干部土地及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口頭合同、不規范合同現象比較嚴重,出現土地糾紛現象一時劇增。據統計,2007年以前,區農經站每年受理合同糾紛案件大約在50起左右。為了從根本上杜絕合同糾紛,維護農戶和集體的合法權益,科區從2006年開始重點抓了合同的清理和完善工作,全區共清理各類專項合同1萬余個,對各類專項合同,區農經站統一式樣,統一印制和發放。截止目前,全區共完善各類專項合同136000份。同時建立了規范的合同簽訂程序,即各類土地發包,首先由兩委班子制定可行性方案,報鎮政府審核通過后,回去開代表大會,符合法定程序通過后,將承包方案和會議記錄再報鎮農經站審核,審核通過后在農經站的監督下簽訂規范的合同,并將承包結果公開。對暗箱操作,不按規范操作程序簽訂的,采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合同糾紛仲裁工作,解決合同糾紛。據統計,科區在2009年成立農牧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以來,共處理合同糾紛案件920件,不僅減少了農民的訴訟成本,而且及時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和集體的合法權益,保障了二輪土地延包及完善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通過合同仲裁,不但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也增強了村民的法律意識。通過幾年來的工作,成效顯著。據統計,2013年以來,合同糾紛案件明顯下降,截止目前僅為62起。
一是近幾年,科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引導合作社規范發展成為新時期農經工作重要內容,目前在工商局注冊的專業合作社已達1200家,在科區農經站登記備檔的合作社458家。積極推進示范社建設,目前科區共有各級示范社23家,其中:有國家級示范社3個,自治區級示范社14個,市級示范社6個,基本上實現了規范化管理。同時做好財政扶持合作社項目推薦,根據通遼市財政局《關于做好2014年財政支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申報通知》農經站向科區財政局申報專業合作組織項目,科爾沁區錢家店鎮樹明農機專業合作社,申請國家共投入扶持資金50萬元。
二是規范了土地流轉機制,農村土地流轉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一項重要工作,區農經站通過對承包土地合同、登記、流轉、仲裁的管理與服務,引導廣大農牧民規范化、規模化、法制化地流轉土地。參與制定了 《科爾沁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同時將完善科區、蘇木鎮、嘎查村三級家庭承包土地檔案,做到圖表、證件、合同、臺賬等材料齊全,建立家庭承包土地登記數據庫,承包檔案實現數字化管理。完善土地、草牧場和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支持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2014年,將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辦公室,啟動建設蘇木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交易服務大廳和嘎查村土地流轉服務點,并確保每個嘎查村有一名土地流轉信息員。有效監督草擬的協議書或轉包租賃合同,明確土地的農牧業用途、流轉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積,指導制定土地流轉價格及支付方式、流轉年限和雙方責權關系。截止目前科區所轄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5.23萬畝,其中集中聯片流轉27.16萬畝。
三是以控制集體債務為目的,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途徑。據統計,截止目前,全區2003年以來,通過試點運作,全區推廣,采取以地還債,征地補償還債等措施,共化解村級債務近1.5億元。有效地緩解了村級資金周轉的壓力,同進也為解決農村債務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和辦法。既維護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又維護了農村的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