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谷永麗 焦玉光
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呼倫貝爾市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調查及發展建議
劉 健 谷永麗 焦玉光
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促進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保證。文章在總結呼倫貝爾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構建和完善呼倫貝爾地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途徑和措施。
基層農技推廣 現狀 發展建議
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基礎,也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依靠力量。近年來,呼倫貝爾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不斷推進、機構不斷健全、體制不斷完善、機制不斷創新,有效地推動了本市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為解決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1.機構設置及隊伍建設情況
只倫貝爾市共有各級農技推廣機構288個。其中:市本級10個,旗縣級90個,鄉鎮蘇木級188個。全市共有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編制數2737人,編制內人員數2491人,實有人數2774人。其中:從事種植業757人,占總數的27.3%,從事畜牧獸醫1259人,占45.4%,從事其他758人,占總數的27.3%。本科及以上學歷910人,占總數的32.8%,大專學歷1422人,占總數的51.3%,中專及中專以下學歷442人,占總數15.9%。高級職稱241人,占總數的8.7%,中級職稱1057人,占總數的38.1%,初級職稱及以下1476人,占總數的53.2%。
2.服務情況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基層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內政發[2008]3號)及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加強基層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相關文件出臺,極大地調動了呼倫貝爾市廣大農牧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牧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農牧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農牧業科技人員獲得各級科技獎項共計45項,取得科研成果70余項。推廣普及農牧業實用新技術320余項,實用增產技術推廣面積1900萬畝,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80.5%,良種覆蓋率達到98%,輻射帶動農牧民25.5萬人。2012~2014年呼倫貝爾市連續三年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的榮譽稱號。
1.管理體制不順
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站)絕大多數由鄉(鎮)政府管理,旗(市、區)農業行政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體制不順,業務多頭管理,造成農技推廣工作管理脫節,鄉鎮其他工作占用農技人員大量時間,影響其職能作用的發揮,導致旗、鄉兩級業務斷鏈,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速度緩慢。
2.經費投入不足,工作手段落后
目前,農技推廣機構的工作經費絕大多數沒有納入財政預算,只能保證人員工資部分?;鶎愚r技推廣機構經過幾次機構合并,資產大量流失,現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必需的信息傳遞、檢驗檢測設備、辦公用房和下鄉交通工具得不到保障,沒有自己的試驗、示范基地,特別是單位的日常推廣工作經費得不到保障。
3.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滯后
一是結構不合理。目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多由農技、農機、水產等合并組成,一些不具備職業資格的人員占用了農技人員的崗位,非專業人員過多;二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資待遇低,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三是運行機制不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缺乏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存在著“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
釋放—喚醒學生自我意識。“以學生為中心”,單單了解并接受學生的現狀已然不夠,還要真正地讓學生了解他們自己,明白自己是未來命運的決定者,學習的成敗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徐老師與自己的學生心理上同步成長,可以一次次地將自己代入到童年,伴隨孩子們體驗成長的經歷,發現甚至學到許多積極的東西。這為課堂上的“以學生為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內因基礎,學生更愿意為自己的學習作主,更愿意主動地與他人、文本對話?!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諸實踐,逐步發展并且逐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4.農技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首先,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與農技推廣的現代化要求不適應,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其次,技術推廣人員及管理者觀念陳舊,普遍缺少適應市場變化的創新精神,工作上易受某種短期行為的驅使,推廣工作的重點頻繁變動。
1.高度重視,提高對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新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要求明顯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依賴明顯增強。決不能因為農業占GDP比重下降而忽視農業和農技推廣工作,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作為一件大事擺上議事日程,按照規定建設好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2.強化國家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職能
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因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必須有利于公益性職能的開展為主要目標。公益性農技服務逐步實現“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范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目標。
3.完善管理制度,創新運行機制
農技推廣運行機制是農技推廣系統為實現工作目標而采取的運行管理方式。其主要表現是相關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實行。運行機制創新是增強農技推廣活力的基本保證,是重塑農技推廣隊伍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向舊體制回歸的重要措施。應抓住機遇,積極推動運行機制創新,提高農技推廣效率,恢復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公眾形象行業社會地位。
(1)建立科學的用人制度。要研究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組織結構和崗位設置方式,科學設崗、競聘上崗、能進能出,逐步實現農技人員的資格準入。
(2)建立推廣責任制度。根據政府推廣目標和農民技術需求,明確推廣機構和各類農技人員的責任,不僅將推廣工作的內容落實到崗位責任中,還要將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等信息向社會公布,使職責的履行情況可以進行核查和監督。
(3)健全考核評價制度。這是運行機制的核心,因為考評的內容、標準具有導向性。要明確服務內容,量化考核指標,實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務對象、服務區域鄉鎮政府和主管部門三方參與的考評機制,并將考評結果與獎金分配、職務晉升、職稱評聘、解聘續聘等掛鉤。
(5)創新推廣方式。針對當地農業發展目標、農民需求、種養種類和方式等,不斷創新推廣的方式方法。
4.增加一般性預算投入,保證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基本經費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當前農技推廣工作的需要增加農技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在整合現有資產設施的基礎上,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改善基層農技推廣條件,著力解決好農技推廣機構需要的儀器設備、交通工具、辦公和試驗示范場所等問題。要建立和穩定農業科技發展專項基金,用于發展農業科技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