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前程
遼寧省種子管理局
黃瓜的整個生育期都有病蟲害發生,是病蟲害較多的蔬菜作物之一。掌握好病蟲害防治原則可以預防病蟲害發生,提高防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據栽培茬口不同,選擇適宜該茬口的品種中較抗病的品種。 首先品種要適合栽培茬口要求,冬春季保護地栽培要選擇耐低溫弱光能力強、抗病性好的品種,如:津優35、中農26、博美69-2 等;夏秋季節露地栽培要選擇抗霜霉病、白粉病、細菌性角斑病等多種病害的高抗、多抗品種,如:綠園4 號、中農16 號、津優48 等。
采取適宜的栽培技術可以延遲、減少或防止病害的發生。如:栽培場所的消毒、種子的消毒;培育壯苗;嫁接育苗;施用腐熟的有機肥;與非瓜類作物輪作;單行栽培加強通風透光;創造適溫低濕的條件;及時去除病葉老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等;以通頂風為主,禁止通地角風;溫室底角加設防寒溝等。
要治早、治小、治了。 病蟲害要早發現,趁病害較輕時進行治療,治療要徹底,通過多次施藥控制住病蟲害。 一般溫室前屋面地腳處是病害先發生的地方,農事操作時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病害及時防治。 冬春季節育苗容易發生黑星病,苗期要及時觀察幼苗心葉是否發病,生長點是否正常。 春季冷棚定植后容易發生疫病,要在定植前提前噴藥防治。 蟲害防治要提前到苗期和定植前。 苗期要及時防治蚜蟲、潛葉蠅等蟲害;定植前要對栽培場所消毒殺蟲。
掌握病蟲害癥狀及治療的藥品。病蟲害診斷時首先要區分是生理性病害還是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一般具有普遍性、一致性等特點,無菌絲、無菌膿等。而侵染性病害一般都是點、片狀發生,然后向四周擴散,多可見菌膿、菌絲等。對侵染性病害要選用合適的藥劑防治;對生理性病害則要針對病因,通過溫、光、水、氣、肥的增減,改變環境因子條件,控制病害發生。
確定了是侵染性病害后,要進一步診斷是真菌病害、細菌性病害還是病毒病。 病毒病一般好發于夏秋季節,蟲害嚴重時該病發展較快。 癥狀上病毒病一般植株生長矮小、葉片扭曲變形,形成蕨葉、花葉等。 病毒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選用抗病品種,防控好害蟲。細菌性病害濕度大時可見白色菌膿,干燥后有白色痕跡。 細菌性病害有時有腐爛味。 細菌性病害防治除了降濕外,常用農藥有春雷霉素及銅制劑。 真菌性病害一般可見菌核、菌絲等,防治時常用農藥有:百菌清、阿米西達、多菌靈等。
生理病害應以預防為主, 控制好溫室環境條件,創造適宜黃瓜生育的溫度、光照、水分、氣體及營養條件。 溫度上要采用四段變溫管理,防治夜溫過低發生泡泡葉,夜溫過高徒長、化瓜。光照管理在冬春季節要盡量增加光照,可采用反光幕、補光燈等設施;夏秋季節可在中午用遮陽網或棚膜噴用立涼適當遮光。水分管理中在蹲苗期要控制澆水、防止徒長。
掌握病蟲害發病規律, 如灰霉病主要侵染花瓣,其次是柱頭、小果實,防治其要提前到花期噴藥,重點噴花瓣和幼瓜;霜霉、白粉等病,葉片正反面都可發病,噴藥時葉正背面都要打藥;黑星病苗期就易發生,可侵染幼苗生長點,防治時要提前到子葉期;病毒病是系統侵染病害,以蚜蟲、白粉虱傳播為主,防治時要注意防治苗期蟲害;菌核病在秋冬季栽培,高濕低溫條件下容易發病, 秋季栽培要在溫度轉低后提前防治;疫病在春冷棚定植后容易發生,可在定植前提前噴施氟嗎錳鋅防治; 靶斑病病原孢子飄散全棚空間,最好采用彌霧或煙熏來防治。
科學混用農藥可提高藥效, 同時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防治效率。但混用不當,會降低藥效,甚至產生藥害。混用農藥時要掌握以下原則:同類性質(在水中酸堿性) 的農藥才能混用, 中性農藥與酸性的可混用,一些農藥不可與堿性農藥混用,如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
噴藥時霧滴要小、植株的重點部位要噴到,以葉片布滿細小藥滴、不聚集形成藥液流為原則。 不要總用一種農藥,要選用不同成分農藥交替使用。 注意有些農藥雖然名稱不同,但成分相同,如:百菌清和達科寧。 一般病害每6~7 天噴藥1 次,連用3 次;蟲害每10~15 天噴1 次,連用3~4 次。噴藥時要選晴天進行,一般應在植株露水散去后用藥。溫度高時藥液濃度應適當低些,小苗、開花期噴藥量要小一些,以免產生藥害。
要以預防為主,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優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防治方法。物理防治中常用的有張掛黃藍板誘殺害蟲,通風口覆蓋防蟲網防止外界害蟲進入,高溫悶棚,干熱種子滅菌等;生物防治方法有采用生物農藥, 放養害蟲天敵等方法;生態防治有調整植株微生態環境,噴施2%小蘇打500 倍液制造偏堿性環境,抑止病害發生。
化學防治時要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藥品,不能選用限用、禁用、“三無”農藥,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原則和標準。產品采收上市要嚴格按照相關農藥安全隔離期采摘。 保障產品安全。
同時還要保證施藥人員安全。施藥過程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塑料手套、風鏡等保護裸露部位,避免皮膚、眼睛等接觸藥液,如果打藥過程出現惡心、頭暈等現象,應立刻停止打藥,如果癥狀較重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