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華
龍城區邊杖子鎮農業站
該病主要危害黃瓜的根部,受害植株表現側根和須根比正常植株增多,在幼嫩的須根上形成球形或不規則形瘤狀物,單生或串生。瘤狀物初為白色,質地柔軟,后為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粗糙,龜裂。 根瘤小的如米粒,大的如黃豆、花生,嚴重時大如雞蛋或如雞爪,根瘤外觀無病征,剖檢其內部可見比針頭稍大的白色梨狀物。根部受害后,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地上部生長發育受阻,發育不良,植株矮小、黃化、萎蔫,影響結瓜,且瓜條多為畸形。在中午氣溫較高時,地上部植株呈萎蔫狀,早晚氣溫較低或澆水充足時,又可恢復正常。 發病嚴重時全株枯死。
黃瓜根結線蟲多在5~30 厘米處生存,常以5~10厘米土層內分布最多。黃瓜根結線蟲以卵或二齡幼蟲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線蟲一般在土壤中存活1~3年,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藏在寄主根內的雌蟲,產生單細胞的卵,卵產下經幾小時形成1 齡幼蟲,脫皮后孵出2 齡幼蟲,離開卵塊的2 齡幼蟲在土壤粒間水中游動,遇寄主從幼根侵入寄生后分泌的唾液刺激根部組織膨大,形成“蟲癭”或“根結”。 幼蟲在根結內發育為成蟲, 并開始交尾產卵。 黃瓜根結線蟲最適溫度25~30℃。 25℃時根結線蟲20 天可以完成1 代,高于40℃或低于5℃都很少活動,55℃經10 分鐘即死。 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 最適宜的PH 值4~8。 一般保護地溫濕度適合蔬菜生長, 也適于根結線蟲活動,利于發病。 發病程度與茬口、寄主、寄主種植年限有關,連作時間越長,發病越重。 病土、病菌及灌溉水是其主要傳播途徑。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借助流水、風、病土搬遷、農機具、帶病的種子和有機肥等。
(1)選用抗病及耐病品種。如中荷系列、馳譽系列等密刺型黃瓜品種。
(2)合理輪作。 與蔥、蒜、韭菜等實行兩年以上輪作,發病重的地塊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或者水旱輪作更好。
(3)加強栽培管理。底肥應選用腐熟的雞糞,雞糞對線蟲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保證良好的水肥條件,增強植株抗病力。注意清除雜草,減少線蟲繁殖。收獲后及時清除植株殘體,杜絕病蟲源。
(4)種植易感作物。在黃瓜拉秧后,下茬作物種植前,加種生育期短且易感病作物,如小白菜、菠菜等,待感染后再全部挖出棚外,在松動的地表進行噴藥處理。
(5)換土。換茬時,深耕翻土30 厘米以上,換入棚內的土要用從未種過棉花、瓜類等的大田土。
(6)防止棚室間交叉感染。 不與發病棚共用農用工具(包括旋耕機),如果共用要對農用工具進行細致的藥劑清洗。在溫室門口備好腳套,以防止帶入病源。
(7)利用太陽能進行土壤消毒 選擇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間,一般在夏季7、8 月份進行。 先在大棚內均勻撒施麥秸5 厘米厚,再撒施過磷酸鈣100 千克左右,深翻30 厘米以上,澆足水,蓋地膜,使棚室溫度達到70℃以上,土壤10 厘米地溫達60℃左右,閉棚15~20 天。 此法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根結線蟲的卵和成蟲,同時對一些土壤害蟲也有消滅作用。
(1)將98%微粒劑,按每畝20~30 千克的用量均勻施入土壤上,再用旋耕機將藥劑翻入土壤。 棉隆對水及35℃以上的溫度敏感, 所以當棉隆施入到潮濕土壤中時,會產生異硫氰氣體,并迅速擴散到土壤中的團粒里面,使土壤里的根結線蟲及蟲卵無法生存,從而達到殺滅的效果, 如果土壤不夠濕潤可以再澆點水,然后迅速蓋上薄膜。 20~30 天后將膜揭開,等待定植。
(2)用10%噻唑膦顆粒劑,按每畝2~3 千克的用量溝施, 也可以對水成1000 倍液穴施, 每穴用量為0.3~0.5 千克,能有效防止根結線蟲侵入植株體內,采收前7~10 天停止用藥。
(3)在黃瓜定植后緩苗前用1.8%阿維菌素15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每株灌根250 克左右,根瓜采收后再灌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