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軍
朝陽縣南雙廟鎮農業站
南雙廟鎮位于朝陽縣南部,距朝陽市區20 公里,為遼西丘陵山區,大陸季風性氣候,總體氣候特征為晝夜溫差大,積溫高,光照充足,降水量少且集中,土壤類型以褐土為主,保肥保水性差。由于降水集中,土壤流失嚴重,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嚴重。
土壤肥力現在已不是簡單的指土壤含氮、 磷、鉀元素的能力,而是土壤滿足作物生長發育所需水、肥、氣、熱及其他環境條件的能力。對于朝陽縣來說,由于耕作的不合理性, 施肥不科學, 造成土壤板結退化。2006 年,縣土肥站對全縣28 個鄉鎮進行耕層土壤養分含量檢測,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雙廟鎮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為15.58 克/千克、 全氮1.19 克/千克、水解性氮97.4 毫克/千克、 有效磷33.97 毫克/千克、速效鉀148.25 毫克/千克、有效銅1.51 毫克/千克、有效鋅1.13 毫克/千克、有效鐵25.36 毫克/千克、有效錳34.02 毫克/千克、有效硼0.42 毫克/千克、有效硫13.64 毫克/千克,與朝陽縣平均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為13.74 克/千克、 全氮1. 03 克/千克、 水解性氮85.17 毫克/千克、 有效磷24.47 毫克/千克、 速效鉀142.66 毫克/千克、 有效銅1.07 毫克/千克、 有效鋅1.92 毫克/千克、 有效鐵13.79 毫克/千克、 有效錳346.49 毫克/千克、 有效硼0.56 毫克/千克、 有效硫15.22 毫克/千克相比, 大量元素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微量元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 依據土壤養分豐缺指標,雙廟鎮土壤大部分是中低產田,因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迫在眉睫。
土壤耕作的不合理性, 使土壤的土質日益退化,團粒結構受到了破壞,通透性受到阻礙,在作物生長期間,由于通透性不好,抑制了作物生長。
1.施肥數量的比例失調
有機肥施入數量少,而且養分含量低,肥效慢,肥料中的養分利用率低, 并且制造有機肥料需要數量大,運輸和施用費勞力。
2.無機肥施入量大,造成比例失調,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受到破壞,通透性差,土壤綜合肥力下降。
3.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
由于片面追求糧食產量, 種植作物品種單一,主要作物搭配不合理,不斷地連作,使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單一養分過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要想提高土壤肥力,從而達到高產,就要加大對農田的投入,創造高產條件。
深松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徑,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深松有著顯著的培肥效果,通過深松,增厚了活土層,使土壤變得疏松,改變了土壤的水、氣、熱狀況,改變了土壤的孔隙度,為獲得適合的固、液、氣三相比創造了條件。
增大有機肥的施入量,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形成透水、保水,提高土壤肥力。
化肥施入量的大小,要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結合配方施肥工作,合理的控制化肥施入量,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這樣既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又減輕了施入化肥對土壤的危害。
進行合理輪作、倒茬,減少種植單一作物對土壤養分的消耗,改善土壤結構。
秸稈還田技術是指利用生物技術方法,將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快速腐熟,轉化為作物所需的熱量、二氧化碳、礦物質元素、提高土壤有機物質,產生大量微生物,增強植物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質,生產出高產、優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