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娟 朱業建
河南省太康縣農業局
小麥是太康縣的主要糧食作物。 近年來,隨著作物種植水平和產量的提高,麥田病蟲草害發生種類增多,抗藥性增強,發生面積逐年增大,為害損失越來越重。 為了幫助大家認識和掌握麥田病蟲草害發生規律,提出如下防治意見和措施:
此期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是地下害蟲, 如螻蛄、蠐螬、金針蟲、小麥吸漿蟲等。小麥黑穗病、根腐病、全蝕病是靠種子和土壤帶菌傳播的,而且從幼苗期就開始侵染,因此,抓好種子和土壤處理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首先做好農業防治,包括科學施肥,防止偏施N肥,或N、P、K 配比不合理。注意增施有機肥和中微量元素。要精心整地,深犁細耙。要適時播種,精良播種。做好這些,就是為小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為小麥高產打下堅實基礎。其次突出做好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土壤處理:犁地前, 每畝用3%甲拌磷或3%辛硫磷顆粒劑2~3 千克撒施。 防治小麥吸漿蟲每畝用林丹粉2~3 千克撒施。前茬為花生、大豆的田塊應適當增加使用量。藥劑拌種: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病蟲害的常用方法,各地可根據不同病蟲害發生情況科學選用配方。
(1)每畝用樂墾一號微膠囊劑300 毫升,不加水或用少量水(100 毫升)洗瓶,可拌麥種25 千克。 既可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危害,又可防治來年麥田小麥蚜蟲。 一般年份翌年春季不用防治蚜蟲,特殊年份后期僅需一遍治蚜即可,省工省時,效果好。因樂墾一號內含有多菌靈成分,故對小麥苗期白粉病、紋枯病、銹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40%甲基異柳磷0.5 千克,加水10~20 千克,拌麥種250~300 千克。50%辛硫磷0.5 千克,加水10~15 千克,拌麥種200~250 千克。 拌種時先將藥液配好后,邊噴邊拌,拌后悶種4~6 小時后播種。
(3)小麥全蝕病、紋枯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選用“滿適金”“硅塞菌胺”“適樂時”“敵委丹”“苯醚甲環唑”等藥劑拌種。每畝用“滿適金”40 毫升,拌麥種10~15 千克, 既可防治小麥全蝕病, 又能及早控制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太康縣東部沙土、 沙壤土區的雜草優勢種為薺菜、播娘蒿、婆婆納、寶蓋草。西部、南部粘壤土區雜草主要優勢種為豬殃殃、播娘蒿、澤漆和刺兒菜。中部地區以泛區農場為中心的附近區域,近年來早熟禾發生嚴重。 從全縣整體上看,近年麥田雜草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多種雜草對苯磺隆產生抗藥性明顯,特別是薺菜和播娘蒿對苯磺隆的抗藥性增強。生產中有人隨意加大苯磺隆的用量, 而對后茬又極不安全,尤其是沙土區。二是雜草優勢種發生變化。中部、西部地區,包括西夏、葉埠口、逍遙、址坊、奉母、艾崗等鄉鎮,禾本科雜草發生嚴重,其種類主要是野燕麥、早熟禾、看麥娘和棒棒草。 因該類除草劑成本較高,許多農民不夠重視。 如不及早開展大面積的宣傳和防治工作,一旦面積蔓延擴大,對生產防治壓力很大,將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防治麥田雜草應本著越早越好的原則,一般在冬前11 月中下旬,大部分雜草出苗后進行施藥。特殊年份,若冬前遇到干旱或低溫,春節后應及早開展防治。施藥技術及方法:
1.沙土、沙壤土區,薺菜、播娘蒿、婆婆納為主的田塊, 每畝用10%苯磺隆15 克或75%苯磺隆2~2.5克加10%芐嘧隆10~20 克,加水30 千克(兩桶)均勻噴霧。
2.以豬殃殃、澤漆發生為主的地塊,每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20~30 毫升加10%芐嘧磺隆10~20克,對水30 千克均勻噴霧。若豬殃殃與播娘蒿混合發生的地塊可用氯氟吡氧乙酸與苯磺隆混合噴霧。澤漆發生嚴重且施藥偏晚的地塊,氯氟吡氧乙酸每畝用量可加大到50~70 毫升。
3.刺兒菜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用“力虎”(30%二氯苯啶酸)10 毫升,加水15 千克,實行點片噴霧。
4.野燕麥、早熟禾、看麥娘、棒棒草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用6.9%精惡唑禾草靈100 毫升,對水30 千克均勻噴霧;對以野燕麥、早熟禾和豬殃殃為主的地塊,可用6.9%精惡唑禾草靈75~100 毫升加20%氯氟吡氧乙酸30~50 毫升兌水加30 千克噴霧;以野燕麥、薺菜、 播娘蒿為主的地塊, 用6.9%精惡唑禾果靈與10%苯磺隆混合噴霧。每畝用50%的異丙隆100 克加10%苯磺隆15 克混合加水30 千克噴霧,對禾本科與闊葉雜草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返青、拔節期一般是指2 月下旬~3 月中旬,此期發生的病蟲害種類有:麥田雜草、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麥芽、麥蜘蛛。防治重點是小麥紋枯病、麥田雜草,早控麥蚜和麥蜘蛛。施藥時應采用殺菌劑與殺蟲劑混合的方法,搞好綜合施藥。
施藥技術及方法:
1.防治小麥紋枯病
每畝用5%井岡霉素水劑100 毫升或20%井岡霉素粉劑75~100 克, 或20%三唑酮乳油50~80 毫升,加水30 千克噴霧。 為及早控制麥蚜、麥蜘蛛的早春基數, 噴藥時, 每畝可加入40%的氧樂果50~100毫升與上述藥劑混合噴霧。
2.防倒伏
在小麥拔節初期,即第一節間2~3 厘米時,若田間群體偏大,N 肥偏多,墑情較好,后期易造成倒伏的麥田,每畝用15%多效唑40 克,加水30 千克噴霧。噴施多效唑一是不要重噴, 二是施藥時間不能過晚,一般年份應在3 月15 日以前。
3.冬前未進行化學除草的地塊,按前述方法及早施藥,施藥時間最晚不得超過3 月15 日。
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 是小麥拔節孕穗的高峰期,也是小麥生長的旺盛期。此期因小麥生長旺盛,田間蔭蔽,加之氣溫回暖,多種病蟲害開始上升危害。因此說拔節孕穗期是麥田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階段的綜合防治工作,是奪取后期防效,獲得小麥高產的重要一環。
施藥技術及方法:
1.每畝用20%三唑酮乳油60~80 毫升,或15%三唑酮粉劑100~150 克, 或12.5%烯唑醇20~30 克,加40%氧樂果100~200 克對水30 千克均勻噴霧。 即可有效防治白粉病、銹病,補治紋枯病,又能較好防治麥蚜、麥蜘蛛。 若前期拌種時使用樂墾一號等一拌無蚜害的田塊,此次殺蟲劑可不加或少加。
2.小麥條銹病發生偏早和嚴重的年份,應采用上述方法多次噴藥,一般3~5 天噴一次,連噴2 次以上;銹病、白粉病發生輕的年份,此階段也提倡噴藥保護和預防。
4 月下旬后,小麥進入揚花期、灌漿期。 此期往往由于天氣多變,病蟲害加劇,此期應注意防治的病蟲害有小麥吸漿蟲、赤霉病、穗蚜、白粉病、銹病、葉枯病、枯病、穎枯病、黑胚病等。
施藥技術及方法:
1.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成蟲出土期一般在4 月底至5 月初,若此期干旱少雨,該蟲出土困難,發生期后移。若此期墑情適宜,出土期提前。 防治小麥吸漿蟲的關鍵是抓住成蟲出土盛期施藥。 防治方法:一是在成蟲出土前(時間約在4 月15~25 日),每畝用3%甲拌磷顆粒劑3~5 千克,加適量細土順垅施撒。 二是在成蟲出土盛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 倍液噴霧。
2.小麥赤霉病
小麥揚花期若遇3 天以上連陰雨,天晴后應抓緊噴藥防治,若連陰雨持續時間長,雨停后應搶時噴藥防治。 防治方法是每畝用50%的多菌靈100 克,加水30~50 千克均勻噴霧,3~5 天噴一次,連噴2 次以上。
3.小麥穗蚜
凡前期未采用樂墾一號等無蚜害類拌種的,或前期防治失時的,此期蚜蟲繁殖進入高峰期。 防治蚜蟲要及早動手, 當百株有蚜蟲500 頭以上時進行施藥。防治穗蚜的藥劑很多,可選用的藥劑有: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100 毫升/畝、10%吡蟲啉20~30 克/畝、5%啶蟲脒20~30 毫升/畝、40%氧樂果100~200 毫升/畝加水30~50 千克均勻噴霧。
4.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葉枯病
每畝用20%三唑酮80~100 毫升, 或12.5%烯唑醇30~40 克,或25%丙環唑15~20 毫升,加水30~50千克均勻噴霧。白粉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可用12.5%腈菌唑15~20 毫升,加水30~50 千克噴霧。 葉枯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與上述農藥交替輪換噴霧。
5.為預防小麥后期干熱風,補充小麥營養,在后期噴藥時,每畝可加入磷酸二氫鉀80~100 克、灌勻等優質葉面肥,與農藥混合噴霧,達到防病、治蟲、增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