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緯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農業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溫室大棚黃瓜常見病蟲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白粉虱、薊馬。 這些病害出現在黃瓜生長的不同時期,影響到大棚內黃瓜的產量,直接關系到棚戶的經濟收益。
黃瓜猝倒病發生在苗床上, 多發在苗期新根尚未形成、幼莖沒有木質化,幼苗營養正處在低潮期,抗病力弱。 棚內低溫、濕度大、播種過密、光照不足,就會誘發此病。
苗床要先在地勢高、向陽、排水良好、肥沃、平整地塊,精細播種促進快出苗,苗床內溫度白天不能低于20℃左右,遇寒潮做好防寒保溫工作。 溫水浸種可殺死種子上攜帶的病菌, 又可起到催芽和提前出苗的作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噴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或75%的白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隔7~10天噴一次,視病情防治1~2 次。 苗期管理精細,幼苗一般不會出現病害。
發病幼苗,有時苗子白天稍蔫,夜間恢復,苗子的莖基部貼近土表的部分,長有橢圓形暗褐色病斑,隨著病斑逐漸擴大,向里凹陷,幼莖逐漸收縮,逐漸干枯死亡。患有立枯病的黃瓜苗仍立而不倒。該病由立枯絲核真菌侵染引起,病菌發育適溫為24℃。 常從根部、幼莖和傷口侵染發病。
立枯病病菌在土中越冬,腐生性較強,可在土壤中存活2~3 年,通過水流、農具傳播。 在棚內應做好消毒工作, 將表面土和病殘體翻入土壤深層腐爛分解。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誘發此病。病菌生長適溫為17~28℃,1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長受到抑制,故苗床溫度較高,幼苗徒長時發病重。 發病初期噴淋5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猝倒病常發生在幼苗出土后、真葉未展開前,產生絮狀白霉、 倒伏過程較快, 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莖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發生, 發病中無絮狀白霉、植株得病過程中不倒伏。
霜霉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 苗期發病,子葉上起初出現褪綠斑,逐漸呈黃色不規則形斑,潮濕時子葉背面產生灰黑色霉層, 隨著病情發展, 子葉很快變黃,枯干。 成株期發病,葉片上初現淺綠色水浸斑,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綠色轉淡褐色,后期病斑匯合成片,全葉干枯,由葉緣向上卷縮,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層, 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 抗病品種病斑少而小,葉背霉層也稀疏。
霜霉病主要由于光照不足,通風不好,棚內濕度大,注意要通風排濕,降低棚內濕度,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培養壯苗,膜下澆水,減少澆水次數。 黃瓜棚在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劑,每畝棚室每次200~250 克。 晚上閉棚后熏煙,將藥分放于棚內4~5處,點燃,密閉棚室熏一夜,次日早晨通風,隔7 天熏一次, 根據病情可連續熏3~4 次。 藥劑噴霧可使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倍液, 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
白粉虱繁殖的適宜溫度是18~21℃,冬季溫室白粉虱主要通過風口從露地遷入。 白粉虱為害后,容易導致葉片褪綠,并且產生蜜露污染葉片和果面,并且在一定情況下傳播病毒病。
噴藥防治,用藥有600~800 倍薊虱凈、薊甲虱1+1、啶蟲脒、0.30%苦參堿、噻蟲嗪,成蟲對黃色有較強的趨性, 可用黃色板誘捕成蟲并涂以粘蟲膠殺死成蟲,但不能殺卵,易復發。
防治薊馬要注意早春清除田間雜草和枯枝殘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成蟲和若蟲。
噴藥防治可選擇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500 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000 倍液。每隔5~7 天噴施1次,連噴3 次可獲得良好防治效果。重點噴灑花、嫩葉和幼果等幼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