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寶
山東省平邑縣農業局農技站
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由多種鐮孢屬真菌侵染小麥等作物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真菌性病害。 在全國各麥區都有發生。 它是一種爆發性、毀滅性病害,大發生時可導致小麥嚴重減產,甚至絕產,且病麥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
平邑縣是小麥種植大縣,常年種植30 萬畝以上,年產量達13 萬噸以上, 在全縣的糧食生產上占據重要地位。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秸稈大量還田,選用品種的抗病性差等因素,使小麥赤霉病的發生逐漸嚴重,給廣大種植戶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 為更好的掌握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及時的選用高效對路的措施防治小麥赤霉病。 現總結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癥狀、產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各個生育階段均可發生,尤以小麥開花至灌漿期最為嚴重,可以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主要危害穗部,可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等,當濕度大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空氣干燥時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 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起初是芽變褐色,然后根冠腐爛。 基腐又稱腳腐,初期莖基變褐色,以后凹縮,最后枯萎死亡。稈腐初期在葉鞘基部呈棕色,隨后上面長出一層紅色霉層,風吹易折斷。 穗腐初期在穎片上或小穗基部出現小的水漬狀病斑, 隨后逐漸發黃,最后不斷蔓延至全小穗,在小穗基部長出粉紅色霉層(分生孢子),當濕度過大時,粉紅色霉層變成藍黑色小粒(病菌子囊殼),最后麥粒干癟,嚴重時全穗枯腐。
一是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危害。赤霉病主要是危害小麥的穗部,在生長的各個階段均能產生一定的危害。 一般年份小麥赤霉病可導致減產5%~15%,中等年份可導致減產20%左右, 大面積流行時可導致減產50%~60%, 甚至造成絕收。 該病嚴重影響小麥產量,降低麥粒的品質和利用價值,表現為出粉率降低,面粉質量差,色澤灰暗,面筋含量減少,商品價值降低。
二是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小麥赤霉病是由鐮刀菌屬真菌引起的,不但能給小麥造成產量損失,還可以產生以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為主的真菌毒素,當人們食用了染病小麥后會引起惡心、腹瀉、眩暈、發燒等中毒癥狀,嚴重時還會引起大出血,影響人們的生育能力和免疫力。 相關專家指出,中染病小麥含量不能超過4%,一旦超過便不能食用,只能毀掉。
三是對動物的危害。 赤霉病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其中以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強,動物急性中毒后主要表現食欲減退或退廢、反應遲鈍、站立不穩及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直接造成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逐漸消瘦及流產等癥狀。 DON 不但毒性強,而且毒性持久,染病小麥貯藏4 年依然能保持毒性,且動物食用后毒素還能傳遞到動物的肉、蛋、奶中。發達國家對小麥赤霉病的控制標準非常嚴格,當小麥中DON 含量超過2 毫克/千克,便不能收購做飼料。
適期早播可促使麥株早發、早熟,避開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雨, 即避開了小麥赤霉病發病的有利時期。小麥播前要深耕細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殘體翻埋土下,降低田間菌源數量。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降低麥田地下水位和田間濕度,創造有利于小麥植株生長而不利于赤霉病發病的環境條件,做到雨過田干,溝內無積水。施足基肥,氮、磷、鉀合理搭配施用,追肥應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小麥植株生長健壯,防止倒伏或早衰,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播種時實行機械精量播種,杜絕撒播,防止群體過大。小麥成熟后及時收割,盡快脫粒曬干,曬干后籽粒含水量13%以下時入倉儲藏,并保持倉內較低的濕度。
選擇抗病品種,提高抗病力。 選擇抗病品種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各地均已培育出許多抗御赤霉病有效的品種, 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抽穗一致、花藥殘留時間短、灌漿速度快的品種進行播種,可明顯降低發病率。
小麥開花至灌漿階段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各地應根據菌源情況和氣象條件及時進行噴藥防治。一般第1 次噴藥在始花期至盛花期進行,間隔5~7 天后進行第2 次噴藥, 可選用25%氰烯菌酯懸乳劑每畝100~150 克或40%多·酮可濕性粉劑每畝80~100 克或40%戊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55~75 克,在小麥齊穗至初花期開始噴霧防治。在開花至灌漿階段力爭在無雨天施藥,若連續陰雨,要搶在雨前噴霧,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如遇噴藥后下雨,則需及時雨后補噴。 噴藥次數多少可根據品種、天氣情況和病情輕重而定,一般不超過3 次。 如果僅防治赤霉病在穗部噴藥即可,若要兼治銹病、白粉病等,應全株噴藥,以減少用工次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噴藥時要堅持噴細霧或彌霧,避免噴粗霧,確保防治效果,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