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素芬
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力角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組
水稻旱育秧技術是水稻生產上一項科技骨干措施。 已在全國各地推廣應用,一般畝產比水育秧增產50~80 千克,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特別是在賓川近幾年連續干旱的情況下, 推廣水稻旱育秧技術就顯得特別重要,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實踐,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地區的簡化旱育秧栽培技術。 操作如下:
(1)苗床選擇。 應選擇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土壤肥沃、團粒結構好、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田塊或菜園地。
(2)苗床面積。 一般兩畝大田需1 分苗床地,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20。
(3)整地做墑。 秧床田進行深耕碎土后,畝施腐熟圈糞或農家肥2000 千克, 均勻翻入15 厘米以內的表層土壤中。
(4)壯苗劑的使用:播種前將壯苗劑以每分苗床地7.5 千克的量均勻撒于墑面,淺翻三次,使表層2~3 厘米厚的土壤與壯苗劑均勻混合。 放水(跑馬水)后,待土壤干濕適宜,即可播種。
(1)播種。 在整理好的墑內放水(跑馬水)后,待土壤水分濕度適宜即可播種。 播種量:常規稻每分苗床播5 千克,雜交稻2.5~3 千克。
(2)覆土、化除、蓋膜。 播種后用制備好的蓋種土(濕土)把籽種蓋嚴,最后每分苗床用100 克旱秧除草劑進行化除,化除后放入支撐物,及時覆蓋薄膜。
(1)出苗管理。 播種后3~5 天,就能出苗,若出苗期遇高溫(膜內溫度在35℃以上時),就要進行打孔煉苗,延長蓋膜時間。 從已往出苗后8~12 天揭膜,通過打孔煉苗可延長至25~30 天。 可以安全避過青、立枯病的發病高峰期。 煉苗初次打孔以每隔20 厘米打一孔,孔徑以1 厘米為宜。 以后隨秧苗生長,苗齡增加,逐步增加打孔密度和增大打孔孔徑,以創造旱育秧苗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
(2)水分管理。 出苗前不澆水,1.5 葉以前保濕促齊苗。 1.5~2.5 葉控水。 當早晚苗床干燥、午間葉片打卷、秧苗早晚無水珠出現等三種情況之一時,選擇早上或晚上灌水。
(3)秧田追肥。 結合放水進行施肥,采取少量多次均勻施肥,避免產生肥害。
(4)加強病、蟲害防治。 揭膜后每平方米苗床用敵克松2.5 克拌成毒土撒施,防治青、立枯病。移栽前7~10 天,可根據實際情況施用“送嫁藥”和“送嫁肥”。一般每分秧田施尿素1.0~1.5 千克。 藥劑可選用三環唑、葉枯寧、辛硫磷等噴霧防蟲、防病。
(1)整地施肥。 每畝大田用農家肥1000~1500 千克、尿素10~15 千克、普鈣50 千克作底肥。
(2)帶土運苗。 為確保旱秧移栽后的“爆發”效應,早生快發。 盡量減少秧苗的損傷,提倡鏟秧,秧苗帶土。 手拔時不洗秧,力爭多帶土。
(1)插秧。 淺插能促進低位分蘗早生快發,堅持淺水栽秧,栽淺秧。以栽穩不倒苗,深度在2.5 厘米左右最佳。
(2)密度。 稀植是充分發揮旱秧低位分蘗、早生快發優勢。較為合理的栽插密度:雜交稻每畝1.5 萬~2 萬叢、規格(6~7 寸)×5 寸。 常規稻每畝2 萬~2.5 萬叢、規格6 寸×4 寸。
移栽后實行寸水管理,以淺水灌溉為主。 孕穗期是水稻需水高峰期。田間應保持2~3 寸深的水。抽穗至成熟期,實行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水漿管理。
[1]龐世堅,金秀英.水稻旱育秧及栽培要點[J].云南農業,201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