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博文
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盤錦市農村經濟委員會
盤錦市1984 年建市, 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一座年輕的生態城市。 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主導階段;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起步階段;從本世紀初開始,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前的深化階段;2007 年7 月1 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到2013 年11 月12 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前的依法規范發展階段。 在經歷上述四個階段發展后,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駛入快速發展期,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新一輪改革的大背景下,促進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完成從“數量到質量”的跨越,在多種多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充分發揮其主力軍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間,做大做強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其“表里統一”的規范化發展,加速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為此,我們對盤錦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十二五”期間,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1320 家。 在行業分布上較為廣泛,幾乎覆蓋了農業的各個領域,涉及到農業生產與服務的各個方面,其中,種植業488 個,畜牧業410 個,農機服務業293 個,水產業120 個,其它9 個。 以從事種植業、畜牧業、農機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居多。
在1320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 小規模經營仍中大多數。 會員數量10 人以下1056 個占80%;會員數量11~50 人以下198 個占15%;會員數量51~100 人以下40 個占30%; 會員數量100 人以上26 個占2%。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參加農業、畜牧、水產、農機合作社的農戶總數達到10.1 萬戶,參社比例為42.5%。
2008 年以來, 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當地政府與職能部門的發力幫扶下,無論在辦社質量還是在影響力上均顯著提高,最突出的表現在社資產與累積成員方面。截至2014 年年底,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資產總額共計231275 萬元,注冊登記有成員1.5萬余戶,七年來均呈現持續增長。
調查表明,截至2014 年年底,在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主要還是農民自發興辦,但是其他形式的辦社也占據一定比例,這反映出在當地政府的宣傳與引導下,農民群眾辦社熱情高漲。 以領辦者(單位)為劃分依據,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現階段主要可分為五類,即能人(大戶)帶動合作社發展型占54.1%、龍頭企業帶領拉動型10.6%、村兩委(村干部)帶領拉動型20.4%、 涉農單位服務帶動型以及聯合社帶動型14%,但以能人帶動型為主。
從成員的分布方面來看,在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其正式成員大部分都集中在鄉村范圍之內。 在對該市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正式社員集中于鄉村內的農民專業合作居多,其次是正式成員跨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正式成員跨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最少。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員雖然仍以本鄉村范圍內居多,但是已經開始突破原有地域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了帶動性的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新型發展產業組織形式,主要目的在于以此為平臺為其內部成員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在盤錦市,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都為其成員提供如“四統兩提”即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生產、市場銷售和提供市場信息與技術服務等一列的全方位服務。 總體而言,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階段還處于發展階段, 大部分還沒有對于其成員提供加工、融資、信貸等服務。
一是合作社規模小、發展不平衡。 盤錦市在農民合作社發展中較多重視數量, 輕視了質量與規模,致使合作組織數量驟增,質量卻普遍不高、綜合實力不強,且規模偏小、集約化經營程度低,發展不平衡,有的甚至是空殼。
二是發展意識薄弱、經營范圍單一。 盤錦市農民合作社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水稻、蔬菜、河蟹養殖、肉蛋雞、生豬等行業,完全依靠初級產品經營,缺乏做大做強產業的發展意識。 當市場供求矛盾突出時,易造成同類產品在相同區域內的無序競爭,沒有充分發揮盤錦市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
三是財務核算不規范。目前,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要求規范建賬的合作社不多,有的沒有專門的財會人員,有的賬目建立不規范。 已建賬核算的合作社,在資金監管、產品銷售、成員賬戶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
四是合作社內部管理不完善。現在登記的農民合作社,組織規模普遍較小,自身實力不強,內部運行不規范,利益聯結不緊密。 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和大戶領辦型的合作社,存在著“一股獨大”、產權不清、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的問題。
五是品牌意識不強。盤錦市農民合作社在經營活動中品牌意識不強,缺乏根據產品特點及營銷策略積極注冊商標,申報地理標志、綠色食品標志等。不注重設計、制作包裝,從而導致產品競爭力弱,產品市場占有率低。
六是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盤錦市現有的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匱乏,較多依賴政府或龍頭企業。 大多數的農民帶頭人綜合素質不高,技術、管理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制約了農民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
一要開展全市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工作。按照《盤錦市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及監測暫行辦法》(簡稱《辦法》)的總體目標和方法步驟要求,創建民主管理好、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和社會反響好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利用示范社帶動提升盤錦市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
二要加強指導,規范運行。按照《辦法》要求,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堅持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搞好培訓,指導合作社起草章程、開展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成員帳戶和財務會計制度以及開展標準化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體系。按相關會計法規建立本單位的內部控制監督制度, 明確內部崗位責任制,實行錢、賬、物分管,加強現金限額管理,會計、出納要及時對賬,嚴禁收入不入賬。 建立經手、簽收、審批程序,重大項目支出由理事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防止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資金資產。同時,結合自身管理需要和業務特點建立會計核算體系,合理設置賬簿、會計科目和內部二級科目,便于會計信息的收集核算和會計監督。做好會計檔案的保管、借閱、利用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做到完整無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
四要加強民主管理。嚴格按照一人一票或一人一票附加表決權的民主管理原則,讓成員充分行使自己的表決權和決策權。 另外,農民合作社除接受全體成員、監事會或執行監事的監督外,也接受政府部門關于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監督,以防止農民專業合作社被個別人操縱和利用, 保證其規范健康運行,切實維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和合法權益。
五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要出臺利于農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的扶持政策和引導政策,并引導多個合作社聯合,建立合作社聯合社,提升合作水平,將資源優勢轉化成更大的經濟效益。財政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業獎勵和引導資金,激勵和培育一批優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逐步進入省、市和國家的龍頭企業行列,培育一批上規模、有效益的產業園區逐步進入國家扶持發展的重點產業化發展項目,促使盤錦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和壯大,打造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六要明確辦社宗旨。 依托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積極組織擴大生產和適度經營規模,通過創建品牌、提高質量、市場營銷等措施,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帶領農民致富,引領一方百姓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