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霞
忻州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
最近就忻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聽匯報、看現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部分社員交談、召集部分縣經管站負責合作社的同志集中到神池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方法,對全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發展情況作了認真仔細的交流和研討, 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379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種植業3047 家,養殖類3076 家,運輸類4 家,加工類43 家,服務類264 家,銷售類82 家,儲藏類4 家,生產資料類27 家,其他類2832 家。 在示范社創建方面, 全市共有國家級示范社18 個, 省級示范社185個,市級示范社365 個,縣級示范社852 個。在工商局登記的聯合社3 個,其中五寨2 個,寧武1 個。全市合作社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總體發展勢頭強勁。 近4 年每年以千個速度增加。原平市發展到1173 個,居全市之冠,忻府區、原平市、五臺縣累計發展總數在1000 個以上。
2.規模日益擴大。 不少新成立的合作社注冊人數都達到了20 人以上;一些原有的發展較好的合作社也以自身的優勢吸引了不少新成員加入。 目前規模在50~100 人的合作社有181 個,100~500 人合作社有41 個。
3.聯合社建設拉開序幕。 五寨縣精特優農副產品加工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注冊成立,拉開了我市聯合社建設的序幕,點燃了合作社聯合發展的星星之火,對我市合作社的發展具有里程牌意義。
4.產業類型更加多樣化。 由主要的種植、養殖業生產領域向農業生產服務、 加工服務、 銷售服務、漁業、技術信息、農機、花卉苗木、甚至刺繡等領域延伸。
5.出現了一批示范效果好、帶動服務能力強的典型合作社。 像代縣的美意葡萄專業合作社、岢嵐縣的益園野生菌專業合作社和吳家莊穗豐小雜糧加工專業合作社、神池縣的六合園糧油專業合作社等都是其中的好典范。
6.公益性合作社的出現。 神池縣靖松林業專業合作社, 由一名退休老干部出資10 萬和幾個村干部出資20 萬,共同注冊,不為盈利,而以綠化鄉村為目的,在當地很有影響。
1.貸款難,融資難,嚴重影響著合作社的業務做強做大,資金短缺,始終是制約合作社發展的瓶頸。由于我市絕大多數合作社起步較遲, 經濟基礎薄弱,共同積累少, 得到國家項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極少數,因此多數合作社可用資金主要來自成員入社的股金。而不少合作社當初為了不影響農戶入社的積極性,股金定的都比較低,致使已成立的這些合作社多數因資金短缺,運轉艱難。 對于那些已有一定基礎的贏利合作社,提取的公積金數額也不大。 目前忻州市以合作社名義貸到款的很少,大多是依靠個人關系,以合作社理事長個人名義貸款,或者靠朋友或單位、企業擔保,方能貸到少量款。
2.人才缺乏,導致合作社運行水平不高。 目前合作社成員大多是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也基本由合作社內部人員擔任,其知識結構、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比如,五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合作社理事長只占理事長總數的12.4%。雖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請了技術人員, 但也僅限于技術指導,難以參與決策,真正懂技術會管理、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合作社的自身條件也難以吸引到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參與到合作社中來。
3.管理欠規范,合作社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當前,合作社發展形勢喜人,群眾興辦熱情高漲,這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從調查情況看,合作社內部管理存在不規范問題。雖然合作社制定了章程,設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等必要機構,但有些還流于形式,很少組織活動;有些由企業改建過來的合作社,沒有嚴格執行 “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還”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意識差,有的合作社“企社不分”。從中不難看出,無論是民主管理,還是財務管理,都存在規范問題。
4.重建輕管,合作社建設工作沒有形成合力。 目前合作社建設普遍存在著“重發展輕規范、重建設輕指導、重扶持輕監管”問題。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在引導、服務合作社發展工作中,確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也有不少地方,只注重發展數量的增加, 而忽視了運行質量的提高;有的在幫生上下功夫,而在幫規范上精力不足;有的只重視爭取扶持項目,而不注重項目實施的監管。
5.數量多、質量差。 全市9379 家合作社,其中有60%多的全部為“空殼”合作社,這些“空殼”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純,不是為了套取政府項目資金,就是為了騙取貸款,“空殼”合作社的存在,對營造全市合作社良好發展秩序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6.合作社類型比較單一。 長期以來,政府的推動力度小,合作社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狀態。 全市合作社大部分為種植和養殖類,加工、銷售、服務類的很少,聯合社發展也是舉步維艱,發展模式大同小異,不利于我市打造“小雜糧基地”戰略的實現。
1.抓好“四個規范”,大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 一是合作制度要規范。 二是合作服務要規范。 三是合作業務范圍要規范。 四是合作分配機制要規范。
2.加大對合作社發展的扶持力度。 結合全市設施農業發展和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一方面要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設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基金。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傳和對合作社帶頭人的培訓力度。
3.多組織實地經驗交流會。 我們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農村精英們,實地參觀一些優秀的合作社發展模式,這種培訓,既形象又生動,且極具說服力,給人的感觸頗深,對全市合作社的發展必將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
4.建立健全合作社發展規范監管體系。 建議一方面市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部門, 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讓民間成立類似協會的合作組織,讓協會來組織推動合作社規范發展, 農業農經部門只負責政策傳導和規范指導。同時還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5.取締“空殼”合作社。 建議市政府組織開展一次取締“空殼”合作社的行動,真正做到合作社底清數明,營造良好的合作社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