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國 周 強 張 怡 張琛平 孫小兵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
巴彥淖爾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黃河上游,是全國最大的引黃自流灌區,自古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稱,但是從2003 年始黃河水量分配由原來的灌溉水約50 億立方米減少為38 億立方米,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又由于全市年降水量為130~180 毫米, 年蒸發量高達2300 毫米以上, 是降水量的十幾倍,現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巴彥淖爾市水資源來源有兩種途徑,第一是地表水,主要是引黃河水和降水;第二是地下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45.46 億立方米(2013 年統計),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8.99 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22.06 億立方米,全市年總用水量43 億立方米,在總用水量中農業用水量占98.1%,工業用水量占0.85%,生活用水量占1.05%,人均年用水量2471 立方米。農業用水量占98%以上,是用水最大戶,眾所周知,巴彥淖爾市屬于無灌溉就無農業的地區,水資源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
巴彥淖爾市土地總面積6.4 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100 萬畝。 全市地貌特點分為西部烏蘭布和沙區,中部河套平原和陰山山地,北部為蒙古高原,東部為低山丘陵等三個類型區。 由于地形地貌的不同,形成了烏蘭布和沙區以引黃河水為主,井灌為輔的井渠雙灌農業區, 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灌溉農業區,東部以雨養農為主的旱作農業區。耕地主要集中在河套平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影響巴彥淖爾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全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600 立方米, 每畝耕地占有568 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程度很低,農業用水普遍采用大水漫灌,各類灌區大部分是土渠輸水,渠系的利用系數僅0.3-0.4 左右,大部分變為無效水而損失,據測算,灌區平均灌溉額435 立方米/畝.年,灌水量超過作物需水量的1 倍左右,同時,種植方式、作物品種選擇、耕作措施、施肥方式以及水資源管理利用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對水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 因此,發展節水農業是解決農業干旱缺水的根本出路,解決好我市所代表的水資源類型區的水分高效利用率,是當前迫切的任務,對于合理用水,有效節約水資源,增加農業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和減輕因缺水而帶來的負面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巴彥淖爾市有許多農民節水觀念還很滯后,對水是商品的意識不強,傳統的大水漫灌還普遍存在。
2.有些地區種植耗水作物比例仍然很高,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盡快把提高水資源效益的重點放在農業結構調整上來,充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水效益的最大利潤化。
3. 旱作節水農業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出臺更優惠的政策,吸引社會多種力量參與旱作節水農業,重點發揮和調動農民投資投勞的積極性。
4. 旱作節水資金投入不足, 各部門難以協調配合。 旱作節水農業工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的結構復雜,操作難度大,必須協調諸多部門的配合,才能圓滿完成此項工程。 工程實施過程中,即要做到統一規劃,又要統一指揮,但資金投入少,各部門難以協調配合,旱作節水農業工作不能高效率的展開。
巴彥淖爾市要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首先,必須要依靠科技,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其次要采取綜合措施,堅持開源與節流相結合;工程節水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旱作節水農業與管理節水相結合。 通過大力推廣農業、農藝、生物等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緩減日趨緊張的用水矛盾。 近幾年我們按不同水資源類型,推廣六種節水技術模式,主要采取以下幾條措施:
1.推廣應用工程節水技術模式,包括修建防滲渠道,山旱區推壩蓄水。
2.推廣覆蓋保墑技術,即以地膜覆蓋技術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為主要內容,少耕,減少蒸發,地膜覆蓋達到560 萬畝。
3.推廣平地縮塊,深松深翻技術,即通過平整土地,縮小地塊增加灌水的有效性;深松深翻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年深松耕地面積20 畝以上。
4.推廣開溝起壟種植技術,即用開溝機具開溝起壟,作物種在壟背上,通過壟溝澆水,減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
5.推廣以肥調水技術模式,即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306 萬畝,并配合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肥,培肥地力,調控水分。
6.推廣立體種植技術,即小麥套葵花、小麥套玉米、小麥套飼甜菜、瓜類間種葵花等立體栽培模式,高效利用水資源,同時延長地面覆蓋時間,減少蒸發。
7. 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技術,2015 年達到100.3 萬畝。 通過這些措施,限定畝用水量,用水實行定額,水資源效益相應提高。
巴彥淖爾市把提高水資源效益的重點放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將水資源引向用水少,產出大的優質高效農作物上,將更多的水資源向特色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配置。 既通過節水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農業產業化必將推動節水農業的快速發展,巴彥淖爾市的五原縣根據水資源日益緊缺的狀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把用水少,耐旱,抗鹽堿葵花做為支柱產業,葵花面積年均達100 萬畝,同時建起全市最大葵花批發市場,引進了安徽真心食品、呱呱叫、金鹿植物油等龍頭企業,形成了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鏈條,農民人均收入增加200~300 元。 充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水效益的最大利潤化。 還有脫水菜產業化生產、蕃茄加工產業化生產、前旗枸杞產業化生產等都是由于節水技術與特色種植增收增效的有機結合,效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全市農村經濟結構更趨向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也有了提高。
根據水資源不同類型建設項目區,探索各項目區所代表水資源類型的節水農業的特點,用節水農業項目區的典型經驗引導周邊地區節水農業的發展。 例如,五原縣爭取國家投資和地方配套資金,在本縣隆興昌鎮建起了引黃灌溉和打井灌溉雙灌類型的節水農業項目區。項目區建設總面積5000 畝,建設完成膜下水肥控制技術500 畝,低壓管道灌溉1500 畝,田形整治2000 畝,開溝起壟1000 畝,引進耐旱作物品種十幾種,推廣各種節水技術十多項。 項目區成功的經驗和技術措施輻射了周邊五個鄉鎮。在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建起了井灌類型的項目區,主要以軟管輸水技術和脫毒馬鈴薯種植以及保護地技術應用為主。項目區的建設成果帶動了全市節水農業的全面發展。
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我們從實際出發, 因地、因時、因作物、因財力穩步發展有本地區特點的旱作節水農業。選擇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關鍵性的技術,組裝和集成節水高效農業技術模式。特別加強技術創新和開發應用,走“土”“洋”結合的發展道路。 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管理干部及農民技術干部的培訓,努力提高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科技素質,建立健全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為節水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遵循節水農業和管理節水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市全面推廣測流量計費,按畝計次的收費辦法,徹底改變過去吃“大鍋水”的弊端,隨意浪費水資源的現象,逐漸提高農戶對水的商品意識,提高水資源效益。 建立用水管水協會,保障水資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續利用。
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信息、報刊、印發資料、辦培訓班等形式加大宣傳旱作節水農業,讓旱作節水農業的重要性深入人心,為建立節約型農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1] 我國北方旱作區旱作節水農業綜合效益評價研究——以山西壽陽為例. 中國農業科學院. 雷波,2005-06-01.
[2]中國節水農業發展戰略初探.農業工程學報告.吳普特;,馮浩,2005-06-30.
[3]西北地區節水農業發展戰略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猛,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