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通遼市科爾沁區建國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農業政策是指根據本國的國情,規劃農業演進的目標,并分階段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引導農村經濟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的經濟政策。農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于合理分配和利用資源,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 加速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揭示農業政策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作用機制,分析現行農業政策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機制, 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政策,充分發揮農業政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引導作用,實現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政府可以通過農業政策引導投資的流向,加強公共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業發展方向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引導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實現農業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每年的農業增長目標由政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制定,農業增長已經完全帶上了政府行為的腳鐐。 當農產品的供給長時間的短缺時,在保障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供給的目的下,國家財政撥款,積累資金,建設大量農田水利,購置各種農業機器和機械,還釆取群眾集體性運動的進行有關農業技術改造, 積極地改善了我國農業增長的生產條件,以至于改革前我國農業增長停滯不前。
近幾年, 中央公共財政預算安排資金近億元,比年增長超過,主要用于強化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售防治,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范圍,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
在建國初期, 我國農村產業部門主要是農業,而農村工業和農村商業卻很少; 在建國后的二十多年中, 我國農村產業結構中農業一直處于絕對主導地位,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為開端的農業政策改革,突破了單一種植業的格局,徹底改變了農村經濟的微觀運行基礎, 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隨著城鄉消費結構的變化,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加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向農產品和工業消費品優質化的方向發展。
農業政策不斷科學化的調整,農民可以獲得較高的農業比較收益。這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可靠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向城市轉移的機會成本。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市場需求的拉動和科技創新的推動,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完善市場供求機制和創新的激勵機制。 土地經營權的長期不變,對農民構成了產權激勵,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 農產品最低收購銷價和糧食儲備的實施,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拉力;科技創新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推力。
當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擁有自主權,他們就能夠像市場經濟的其他參與者一樣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增產增收就是他們的努力目標,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無須通過政策計劃, 努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經濟投入、改進生產技術,這些都成為了農民自動自發的自覺行為。
我國為了保護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實行了糧食購銷政策。 在一定條件、一定范圍內,合理運用保護價。當糧食供過于求, 糧食市場價格接近成本或低于成本,影響農民簡單再生產時,從保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維持定量的糧食生產出發,政府入市干預采取最低收購價政策。制定糧食收購保護價在經濟上確定了糧農“最低收入保障線”,在政治上保證了穩定。政府入市干預的方式,以往是糧食購銷企業按政府制定的保護價格收購糧食,現改為對農民直接補貼,直接補貼數額為保護價格與實際的平均市場價格之差。
改革以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了日益強大的外部推動力,第一,形成了門類齊全的農用工業體系,農業經濟生產資料的數量、質量和品種不僅基本可以滿足農業經濟增長對現代物質投入的需要,而且,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新產品開發和推廣,使得農業經濟增長物質技術基礎得到進一步的增強。第二,農業經濟增長的投資主體趨于多元化。在國家逐步市場經濟增加農業經濟投入的同時,各級政府廣開籌資渠道,用于市場經濟農業經濟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使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條件不斷得到了完善。
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農民的收益,實現農村的社會和諧,而政府的政策有益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調整城鄉收入。
實現重要農產品供求平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農產品的進出口政策,又涉及到國內農產品的供給政策;既涉及到農業生產政策,又涉農產品流通體制及其政策。
2007 年后,我國在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方面,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結合市場糧價走勢,科學運用托市糧銷售對糧食市場進行調控;二是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積極擴大糧食出口;三是發展生物能源,適當轉化一部分糧食;四是在糧食主產區繼續對小麥、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收購,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對于實現我國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WTO 規則要求在農業中采取更加自由化和市場化的政策,盡量少用或不用價格支持,這種情況下,又不能使農民的利益受損,因此,可將價格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
政府可以通過降低生產者的成本鼓勵農業生產。我國從年取消了持續年的農業稅的同時,陸續實施了各項補貼政策,包括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且補貼范圍和品種不斷擴大。此外,國家還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對自愿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給予補貼。 這些政策深受基層和農民歡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并切實提高了農民收入。
本章揭示了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調控機制。 農業政策通過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實施農業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經濟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農業政策引導投資的流向,加強公共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業發展方向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引導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實現農業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農業政策通過完善市場供求機制和創新的激勵機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土地經營權的長期不變,對農民構成了產權激勵,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產品最低收購銷價和糧食儲備的實施,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拉力;科技創新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推力。
農業政策通過調節農產品供求、調節農產品購銷價格、調節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農民的收益,實現農村的社會和諧,從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為了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要求,又保證農民的利益,借鑒許多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農業支持政策的改革和調整經驗,從以農產品市場價格支持為主的政策,轉向為農民提供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