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龍
盤錦市蘆葦濕地保護中心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態系統(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間。換言之,濕地是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形態,具有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屬性,但又不同于二者,具有一些獨特的生態功能。 濕地蘊涵豐富的生物資源,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效益,在環境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盤錦市地處遼河三角洲入海口, 共有3149 平方公里的濕地面積, 是保存完好的國際重要濕地之一,被譽為“世界重要濕地、中國最美濕地”。 在這片濕地中,棲息著263 種鳥類,其中有丹頂鶴、大天鵝、黑嘴鷗、白鷺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和世界瀕危鳥類36種。 每年3、4 月份是候鳥遷徙季節,5 月是鳥類繁殖觀賞季節, 成群結隊的各種鳥類在盤錦駐足停歇,為盤錦這片“世界重要濕地”帶來了春天的氣息。盤錦濕地不僅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葦塘,而且也是各種水禽候鳥的重要遷徒地。 其中雁形目鳥類就有23 種,占該區水禽的22.6%。盤錦濕地雁形目鳥類是該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上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它們在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和經濟意義上既有其共同點,也有其各自的差異。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土地的大量開發,盤錦市濕地出現一系列嚴峻的生態和環境問題,亟需引起關注和重視。
隨著近年來氣候逐漸轉暖,以及人為的不合理行為,如過度圍墾、魚塘開發、葦塘建設、稻田建設、以及石油開采和區域地下水超采等,使濕地水資源補給減少、土壤和植被遭受破壞,最終導致盤錦市天然濕地面積大幅度萎縮。
由于接納大量工業廢水、 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退水,濕地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濕地功能呈明顯退化趨勢,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盤錦城市濕地功能呈現出明顯的退化趨勢。
天然濕地遭受破壞后, 濕地生境破碎化加大,廊道效應弱化,導致物種多樣性降低。 尤其是珍稀水禽食物鏈減少、營巢條件惡化,最終棲息地功能下降。
盤錦濕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正受到破壞,表現在一生物資源遭到破壞,生物物種、生產量減少,天然魚類、水禽多樣性降低,捕獵種糞和產量下降等。
盤錦濕地保護區內以漁業、稻田養蟹為主,并且有鹽場和大量油田的開發。由于濕地保護區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低,資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產業升級和替代緩慢,科技創新能力差,從整體上看競爭力較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自然資源耗損破壞、總體生態惡化、局部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長期計劃經濟的體制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逐漸顯示出來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經濟系統所存在的這些諸多問題, 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較低、產業升級難度大、工業經濟效益低、所有制結構不合理等,這就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態經濟產業結構。
盤錦濕地作為亞洲重要的候鳥遷徙中轉站之一,必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專項規劃,確保濕地資源的安全和發展。 根據濕地資源保護的客觀需要,建立完善濕地生態功能的保護區體系是在現實情況下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有效保護的方法。通過建立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和合理利用示范試驗區,使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以及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受到有效保護,這是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最重要基礎工作之一。
建立完善的濕地保護政策是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是協調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保護區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于當地實際的濕地環境保護管理規定,使盤錦濕地管理盡快走上法制管理的軌道。
近年來, 濕地資源缺乏統籌計劃協調管理機構,形成的是依據濕地權屬,實行行業部門多頭管理或誰開發誰管理的局面,這是造成濕地資源濫用和破壞的主要癥結。 要實現對濕地科學保護和統一管理,必須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籌濕地管理、開發、科研等有關事宜,同時各級政府應把濕地保護管理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以改變目前多頭管理,又多方不管的混亂局面,做到具體業務有專門機構管理,保護資金統籌使用,使盤錦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盡快納入正常軌道。
對濕地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是認識和了解濕地的主要途徑,也是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最重要認識來源。濕地作為一個典型的生態景觀,在其保護、管理、利用及其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穩定性等諸方面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 同時,濕地生態涉及面廣以及專業性、學科綜合性強,因此,應該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和配合,共同探索其理論和實踐問題,使濕地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協調發展。
同時,濕地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它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通過建立科學的濕地開發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制定相應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長江口地區涉及濕地開發利用的重大政策、規劃以及開發建設項目應進行濕地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研究,對有關濕地開發政策、計劃或規劃及其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進行系統綜合評價。
濕地自然保護區通常由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等3 部分組成。鑒于盤錦濕地受人類活動影響嚴重的特點,應加強緩沖區建設,合理規劃與管理,將有條件的區域建造成以蘆葦群落、菖蒲群落、香蒲群落為主要植被群落的園林濕地, 在滿足局部生態環境需求、豐富濕地休憩、旅游等活動的同時,還可逐步增加濕地面積,對天然濕地的減少形成補償效應,實現真正有效地保護核心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在已受損天然濕地的修復中,首先應嚴格控制人為活動后續的破壞、干擾程度,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退耕還濕、還葦等補償工作,通過恢復濕地土壤及人工栽培原生植物群落等生物技術手段來逐步恢復濕地原生環境,進而達到整體修復目的。
根據盤錦濕地資源狀況和區域經濟特點,工業和農業活動應實施向集約、持續、生態的戰略轉移。工業農業活動空間范圍和資源開發強度要嚴格限制,以有利于保護水禽及其棲息繁衍的濕地生態環境和不產生環境污染問題為前提,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生態旅游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旅游的熱點,并公認為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內更是如此。盤錦濕地以其獨特的多類型復合生態景觀, 具有開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應進一步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多類型復合生態景觀,開展生態旅游。 但生態旅游必須以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前提,以生態環境、生態類型及生態資源為對象,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增加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