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場科學技術推廣站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養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悠久的發展歷史,羊的數量大, 品種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內蒙古自治區肉羊業開始進入了產業化開發階段,選育了烏珠穆沁、蘇尼特、呼倫貝爾等優良地方品種,同時經過復雜育成雜交培育了巴美、昭烏達、察哈爾等國家級新品種。 引進了德美、無角道賽特、薩福克、杜泊等國際級肉用羊品種,并引進了小尾寒羊、湖羊等高繁性能強的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在總體規模和綜合生產能力上取得了優異成績。 特別是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 年)》仍將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地區列入肉羊優勢產區,使我區肉羊產業有了很快的發展。 但與養羊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還處于依靠數量的發展來追求產量的擴展階段, 沒有徹底轉入質量效益階段,個體產肉量僅是發達國家63%。例如平均每只羊產肉量我國為8.19 千克,而德國為15.5 千克、美國為15.07 千克、法國為13.60 千克。 我國肉羊達到優等羔羊標準胴體重僅為13~14千克, 國外肉羊約為20~25 千克,明顯低于國外。 2014 年6 月末,全區羊存欄1.01 億只,其中綿羊存欄7716.8萬只,同比去年增長15.72%。 我區從肉羊發達國家引進了高產專門化肉羊品種, 這為我區肉羊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目前我區肉羊仍處于效率低下階段, 引進的大量肉羊沒有經過嚴格的適應性選育和雜交改良,很多優良性狀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肉羊良種繁育技術體系、 雜交利用體系沒有很好的建立。
立足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生態優勢和肉羊遺傳資源優勢。 引進澳大利亞肉羊繁育技術,主要包括純種繁育,后備母羊生產和商品肥羔生產技術,將已有的肉羊生產技術凝練集成進行內蒙古肉用羊配套系生產即蒙古羊、小尾寒羊、德國美利奴、杜泊等肉羊的純繁和提純復壯, 及以國外肉羊品種為父本, 蒙古羊、 小肥寒羊為母本進行二、三元雜交,提高肉羊生產能力。
(1)保種:由于近年來羊雜交較為混亂, 通過肉羊配套系列生產可以保護地方優良品種。
(2)遏制草原退化、保護生態環境: 應用引進國外優良肉羊品種與地方良種進行雜交,提高肉羊個體重,增加產肉量, 保持我區羊肉產量不變情況下可以大幅度減少基礎母羊的飼養量,從而減少草場載畜量,保護生態環境。
(3)增加農牧民收入:有試驗證明, 國外優良肉羊品種與我區地方品種雜交一代與地方品種一代經育肥相差約4.7 千克,按現行肉羊每千克毛重24 元計算, 每只育肥羊可增加收益112.8 元。
配套技術包括:1.種羊的飼養管理技術,包括種公羊和繁殖母羊;2.羔羊的養殖管理技術; 3.育肥羊管理技術;4.肉羊疫病防治技術; 5.人工授精技術推廣;6.秸稈青貯、微貯技術;7.羊舍的設計、保溫技術;8.糞污處理、污染源治理技術;9.推廣肉羊二、三元雜交改良技術及全混日糧生產、飼喂技術;10.生物飼料的飼喂技術;11.高繁品種(系)的培育;12.胚胎移植等快速繁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