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察
不信“權威發布”背后的社會焦慮
《工人日報》:一個公共事件,相關部門的權威發布不能獲得公眾信任,這種尷尬并不鮮見。如此之多的人選擇“不相信”,背后其實包含著一種公眾焦慮。首先,是一種公平焦慮。其次,是一種安全焦慮。從這個意義上說,相關部門對敏感案件的處理,其實擔負著給公眾更多安全感和信任度的責任。
有多少類似探親假的政策長期“休眠”
《中國青年報》:探親假的規定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出臺的,出臺34年被指“名存實亡”。該規定未能涵蓋所有社會群體,數量龐大的外企、民營企業員工被排除在有資格享受探親假的范圍之外。公共政策關涉公民的切身權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調整、修改,都應當尊重民意和吸納民意。遺憾的是,現實中確有少數公共政策長期休眠,無視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置群眾的呼聲和抱怨于不顧,明顯不合時宜,但就是“我自巋然不動”。
輕率更改地名是對歷史文化的割斷
《光明日報》:改革開放之后,很多地方出現了地名更改的風潮,不僅是一條路名,甚至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名稱都可以輕易改掉,甚至幾易其名,給社會運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相關政府部門必須認識到,地名當中大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輕率更改容易割斷這種隨著時間沉淀形成的文脈。即使是對一些確實需要更改的地名,也應該向社會廣泛征求不同意見,慎重作出決策。
新消費時代靠什么保障消費者權益
《北京日報》:消費是實現生產價值的最后環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尤其是當下,“互聯網+”風潮正起,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消費結構與消費行為還將發生更深刻的變化,種種新業態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切實維護好消費者權益,促進消費良性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負責,更是對國家未來負責。
像管煙草廣告一樣管“垃圾食品”廣告
《環球時報》:許多年來,一些垃圾食品生產商憑借雄厚的財力,成了中國電視廣告的寵兒,食品廣告中的主角。垃圾食品對中國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經顯現。我國對垃圾食品廣告的管制還差得太遠,應當以煙草廣告作為借鑒:可以出售,但不能在廣告中出現。
公共服務不能“一買了之”
《人民日報》: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注重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是大勢所趨。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政策來推進這項工作,對購買公共服務“買什么”“怎么買”初步形成一些有效做法,但對于購買之后怎樣繼續監管還缺乏有效辦法。尤其是一些地方出現了“抓緊把錢花出去”的心態,片面追求大規模推進,但對購買之后怎樣讓公眾真正得到實惠,還缺乏有效制度設計。這種現象不僅會降低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損害服務對象利益,甚至會產生權錢交易等問題。因此,要使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達到預期目的,決不能“一買了之”,還要加強購買之后的監管。
“考”離基層
《新華每日電訊》:近年來,國家加大了中央、省、市機關公開遴選力度,讓一些綜合素質高、熟悉基層工作的同志脫穎而出;還積極推進公務員分類改革,基層公務員只要工作能力、工作表現合乎要求,就能不斷提高職級。但是,要想讓基層公務員吃上“定心丸”,斷了“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念想,除了政策給力,仍需在營造基層干事創業氛圍、端正基層公務員心態等方面發力。畢竟,“拴心留人”是一個開放的良性循環的系統工程。只有拴住心,才能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