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羅永娥
中國皮化基地為行業轉型升級再作貢獻——訪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良瑩
本刊記者羅永娥
在四川德陽中國皮化基地授牌3周年之際,記者一行走訪了基地核心企業——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宋威主任領我們參觀了花園式的廠區、自動化設備、應用試驗室、整齊有序的倉儲室等,給我們留下了大企業風范的深刻印象。隨后我們對公司副總經理黃良瑩進行了采訪,記錄下他對四川德陽中國皮化基地建設的體會、感悟和建議。
記者:黃總,您好!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們的采訪!貴公司是四川德陽中國皮化基地核心企業,您能否介紹一下貴公司的大致情況,比如目前的規模、運行模式及市場情況?

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良瑩
黃總: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始創于1983年,已有32年歷史。專業從事皮革化學品包括制革清潔生產新材料和林產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4年銷售額達3億多元,納稅2 800多萬元,是中國皮革化工行業綜合實力很強的骨干企業,“亭江皮化”已成為行業著名的品牌。
公司技術中心下設什邡研究所、順德研究所、四川大學研究所和順德應用技術研究中心,中心擁有全套制革實驗設備,可以進行毛皮和皮革水場到涂飾的工藝實驗、新產品應用技術研究以及配合客戶進行新產品開發;公司生產裝置全部實現自控,在什邡建設有各類皮化材料生產裝置,并在順德建設有規范的出口產品生產基地。
得益于客戶的信賴以及企業產業布局調整,在行業經濟均不太景氣的背景下,2014年公司仍然保持17%以上的增長。
記者:皮化基地小園區平臺建設方面,比如研發中心、應用中心、檢測中心等建設在貴公司有何體現?建設情況如何?
黃總:企業要發展,市場營銷很重要,而支撐發展的基礎更加重要,這些基礎就是研發、應用,也包括檢測。
亭江的研發從觀念到實踐應該是行業有口皆碑的,至少是走在行業最前列的。廠校合作典范、高薪聘請“海歸”、自主創新、承擔政府項目、政府獎勵、研發團隊和實力等等,這些不僅比國內皮化企業強,就是比一般的科研機構都強。目
前已經建成各有分工的什邡研究所、順德研究所、四川大學研究所等,這些都應該是中國皮化基地建設的一部分。
記者:作為中國皮化基地核心企業,中國皮化基地授牌后對貴公司各方面的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黃總:“中國皮化基地”的建立,首先讓地方政府認識到轄區內皮化企業在全國行業中的地位,增強了支持本地皮化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力度;再有,增加了皮化企業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有助于企業抱團與協作;三是通過宣傳展示,提升了區域和行業知名度;四是通過基地創建,加速了基地內皮化企業的發展。我們公司也因此受益。
記者:請問您是如何理解中國皮化基地“小園區大聯盟”的?您認為小園區的企業和大聯盟的企業分別應該怎樣參與“中國皮化基地”平臺建設,怎樣分享這一建設成果和榮譽?
黃總:“小園區大聯盟”是四川皮化行業創建“中國皮化基地”特色產業區域品牌模式的一個建設創新。當然,也是四川皮化行業基于現實條件的務實之舉。皮化基地的兩個核心企業——德賽爾與亭江雖然均屬德陽市管轄,也在德陽市規劃的石亭江兩岸工業經濟帶,但不在同一工業區,這是一個事實應該尊重。基地以牽頭單位、核心企業、聯盟企業這樣的組織形式將德陽和四川其他的皮化企業組織起來,共同打造“中國皮化基地”特色產業區域品牌,共享基地平臺資源,共同為中國皮化工業的升級和中國皮革行業的發展作出杰出貢獻,形成一個各方共贏的格局。由于創建基地需要由地方政府申報,省協會與德陽市政府溝通并得到了支持,所以,這個基地不僅指德陽,應該是四川。因此,德陽及四川的皮化企業,應該團結起來,共存共榮,為“中國皮化基地”的創建盡其責、出份力。
記者:您認為中國皮化基地建設目前存在的矛盾或困難是什么?您有何意見和建議?
黃總:受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皮革行業增速回落,皮化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增加了基地建設的困難。比如,可能因忙于生存和發展而忽略基地建設工作;企業之間的協調、協作……。我認為基地建設或考核不能僅看一些表面形式的東西,比如建了多少平米的建筑,多少棟廠房等等,而要看這個基地內企業的競爭力,在整個皮化行業中所處的地位,給整個皮革行業所做的貢獻。
記者:您認為中國皮化基地企業是否可能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盟,朝著產業配套和更靚的區域品牌方面發展?
黃總: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既競爭又合作是發展趨勢,事實證明競爭才能促進發展。聯盟實施的主要困難是認識問題、短期和長期利益問題,同時也有組織形式和實際操作層面問題以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平衡問題。企業和產業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如果我們的企業都發展到一定階段,認識到聯盟這種形式對企業持續發展有益,而且,自愿舍棄一些眼前利益,聯盟就會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