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陜西理工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0)
漢中位于陜西西南部,現轄漢臺區、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十一縣區。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480萬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漢中經濟發展滯后, 在陜西省經濟總量排名和所占分額明顯偏低。近年來,漢中縣域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區域經濟。而要想實現漢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并逐步構建起漢中縣域循環經濟集群模式,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1.是漢中區域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選擇。循環經濟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理論,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組成的大系統內,包括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以及廢棄物排放的整個過程,它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將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逐步轉變為依靠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縣域循環經濟以縣域經濟發展為基礎,綜合考慮了當地環境的承受能力,遵循縣域經濟發展規律,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漢中縣域的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數量相對越來越少,人口與資源的沖突性越來越大,再加上縣域經濟增長模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就要求率先實施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2.是創新循環經濟模式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傳統工業化路線下,漢中縣域的生態環境出現的主要問題有: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綜合競爭力相對落后,產業結構需進一步合理,地方可支配財力不足,特色經濟不突出,環保投入不夠等。原有的粗放發展道路已不適應漢中縣域的發展需要。因此,漢中要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轉變原有的粗放發展模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解決漢中資源環境問題,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縣域經濟和環境“雙贏”,這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創造漢中未來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舉措。
3.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目前從整體來看,漢中各縣級政府的資源配置能力有限,無法解決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問題。同時,由于各級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沒有能力解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緩解環境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漢中地區就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把經濟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是當前漢中縣域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縣域發展瓶頸的關鍵。
1.生態綠色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依據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知識,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的有效手段,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漢中地區由于山區地貌的復雜性、氣候的多樣性以及水熱資源的差異性,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差異性很大。漢中縣域要充分發揮當地自然條件優勢,構造特色產品,發展與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的特色產業,推動區域生產一體化。因此,漢中地區可以綜合考慮當地發展實際,發展“兩園兩業”,即桑園、茶園、中藥產業和畜牧業。同時,政府各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為當地居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時提供信息、技術、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逐步推進漢中農業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2.循環型天然農產品加工業模式。漢中地區物產豐富,發展循環型農產品加工得天獨厚。因此,漢中縣域要積極發揮地區優勢,培育中藥產業,建立中藥材規范化栽培基地縣,以科技為先導,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實現資源優勢與現代科技的對接。在一些有栽培優勢的區域,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發展特色種植業助農增收,并逐步建立起覆蓋整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控制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逐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效益。
3.生態旅游文化業模式。漢中各縣域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優勢明顯。因此,漢中縣域在發展循環經濟時,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線路,打造旅游景點。同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還要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生態觀念,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意識,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融入整個生態旅游文化業的發展全過程。
綜上所述,結合漢中當前縣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圍繞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從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循環層次入手對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三大產業之間的循環鏈接模式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可供漢中當前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各種模式間互相關聯,共同發展,全力推進漢中縣域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
[1]胡振江.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2011-6.
[2]張巍.陜南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和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4.
[3]季建業.產業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06).
[4]黃成明.利用外資與中國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09(04).
(選編自《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年06期)